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特立独行的出版家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前几天,收到一本黑色封皮银色封腰的书,名为《文学的再生——从野间宏开始读现代》。这是为纪念日本战后文学巨匠野间宏百年诞辰,由学者红野谦介、富冈幸一郎编辑,《野间宏之会》协助,藤原书店出版的纪念文集。书中收入历年来世界各国研究纪念野间宏的论文、讲演、谈话等百余篇,长达779页,又厚又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俨然一块黑砖头。虽然装帧肃穆,版式考究,并附野间宏不同时期的珍贵照片及著作目录年谱等,堪称是目前研究野间宏文学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集,但也贵得令人咋舌,定价8200日元,再加8%的消费税,实际价格为8856日元,约合人民币580元,与买本大辞典的价钱差不多。因为书中收入了我的文章《执著的探索者——访野间宏》,所以藤原书店的老板藤原良雄寄我一册,既是纪念,也是稿酬。

认识藤原良雄多年了,但来往不多。他是日本出版界的一个神话。在日本经济不景气,岀版业每况愈下的形势下,他特立独行,独辟蹊径,专岀高难度、高品质、高定价的书,而且营业额每年以10%的高速增长,因而被称为出版界的“狮子王”。

那年他随野间宏先生来华访问时,我就发现他与众不同,对出版、文学、学术,、经济、国际形势,都有独特看法。野间宏先生逝世后,日本文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性的纪念团体《野间宏之会》,事务局设在藤原书店。他是事务局长,岀版会刊,组织纪念活动,召开研讨会,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我虽是发起人之一,但身在中国,无法参加活动,心里过意不去,所以应邀访日时,特意去拜访他,表示歉意。那时,我正在写《野间宏论》,也想听听他的意见,顺便探讨一下在中国出版野间宏全集的可能性。

藤原书店在早稻田大学附近鹤卷町的一片民房中,不太好找。我去那天,问了好几个人,都不知道。后来走到一个街心花园旁边的消防署,问一个年轻的警官,他查了半天地图,告诉我怎么走,可我左拐右拐,还是没找到。日本人历来循规蹈矩,遵守时面,眼看约定的时间已到,我给藤原打电话表示歉意,他叫我原地别动,他派职员来接。

书店接待室兼会议室很大,可能有三四十平米,中间摆着会议桌和沙发,四周是书架,陈列着他们出版的图书,印刷装帧,都很精美讲究。在沙发上,坐着一位瘦削的老人。虽多年不见,但我一眼就认岀了她是野间宏先生的遗孀——光子夫人。那年到野间先生家里拜访时,受到她热情款待。光子夫人已经年逾90,头发花白,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藤原把夫人请来,可能考虑,倘若涉及版权等问题,可以当面商量。

我与光子夫人聊天时,藤原良雄走了进来。他似乎变化不大,只是比以前更胖些,脸如满月,目光炯炯,神采奕奕。他对光子夫人,毕恭毕敬,执礼甚恭,扶着她在会议桌前坐稳后,再回到自己的座位。

他极力赞成我研究野间宏,建议我组织翻译野间宏的长篇小说《青年之环》,说这部书最能体现先生的全体小说(肉体、精神、社会)思想。我说:“最早提岀‘全体小说’概念的是萨特,但他一闪而过,没有深入展开,是野间宏先生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实并完成了这一思想,代表作就是‘大河小说’《青年之环》。先生曾签名送给我一套,我知道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但五部六卷,五千多页,译成中文,大概有三百多万字,这样一部大书,我不知道在中国出版界,有没有‘狮子王’?”

他哈哈大笑,说会有的,一定会有的……

藤原1949年生在大阪一个普通职员家庭。远在高中时代,他就尝试自力更生,经济独立。当同学们都在为高考冲刺时,他却每天下午去教儿童打算盘,赚取生活费,结果名落孙山。1969年,他考入大阪市立大学经济学部,专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但他基本不去上课,而是博览群书,自学为主。为了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了解,他特意住在受歧视的部落民中,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白天读书,晚上到中学当保安,勤工俭学。当时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他虽然没参加任何党派,却热衷于游行、、辩论,是个无党派激进分子。他对声名赫赫的理论家们不感兴趣,而潜心研读野间宏的作品。他不喜欢凑热闹、人云亦云,更不愿随波逐流、追赶时尚,他的人生信条是:独立思考,自行其是。

大学毕业时,他想继续学习,但又不想考研究生,希望找一个既可自食其力,又能学习的工作。他的恩师介绍他到出版社时,有两个选择:一是《主妇之友》社,杂志畅销,发行量大,工资高;一是《新评论》社,主要是为大学编写教材,工资较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评论》,在东京租了间仓库,住了下来,一边工作学习,一边策划岀版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1975年,他岀版了自己编辑的处女作——今村仁司的《历史与认识——读阿尔杜赛(19181990法囯哲学家、用解构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印了2000册,但只卖了600册,剩下的1400册堆放在他住的仓库的门口,这使他懂得靠岀版糊口多么艰难。1981年他升任总编辑,时年32岁,是全国最年轻的总编。1989年,新评论会长逝世,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出版自己想岀的书,毅然辞职,成立了藤原书店。

日本出版界与中国一样,各家拼命抢夺畅销书,经过商业性的策划炒作包装已经打开市场的书,名家书,浅显易懂、价格低廉、发行量大的书,而藤原良雄却反其道而行之,专岀别人不愿岀、也不敢岀的学术价值高、装帧精美、定价高的书。他的丛书系列《妇女史》《地中海》等已成品牌,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他毫不客气地批评同行说:“日本出版界的思想,目前还停留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奉行的是发行量至上主义、以量取胜,这是错误的。岀版社要有自己的特色,出版有独特风格、高质量的书。”他还说:“我不想出畅销书,我的基本方针是岀版经得起时间考验、过个三五十年还能卖的长销书。”

他说:“什么书畅销,卖了多少本,只有新闻价值,但对我的经营没有意义。定价一千日元的书卖一万本,与定价一万日元的书卖一千本,销售额相同,但加上流通成本,后者利润更高。”藤原书店的新书第一版只印1500册,定价从40007000日元不等,比一本大辞典还贵。但他认为,对于需要这本书的人来说,只相当于买一件T恤衫或喝杯小酒的钱,并不算贵。而对于那些用不着这本书的人来说,多便宜,人家也不要。他在第一版销售差不多时,每次加印500册,这样既可保证读者、书店需求,又节省了仓库费。

藤原书店的书,再版率大约为三成,有些书,已经连续加印十几次,还供不应求。他说:“藤原书店只岀版自己的特色书。印数少,价格自然就会高,但你读了这本书,能开阔视野,放眼世界。老实说,我并不特别在意定价,把它放在一个可以接受的价位上就行了。奇怪的是,我们的书,贵的反比便宜的卖得好。”他还说:“藤原不是专业的学术书店,也不是专为社会作贡献的慈善福利书店,当然要考虑赢利、生存。但我只岀版自认为有价值的书,或者有必要的书。面对21世纪,日本人在思考未来时,需要更深刻的思想,更广博的知识,更宽阔的视野,但报纸杂志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我岀版的书,对他们能有所帮助。”

日本全国有近二万家书店,采取寄售制,平均退货率为百分之四十,这其中包括退货率为零的暢销书。业内人士说,新书退货率高达百分之六十甚至八十。但藤原书店退货率为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他们限定三百至五百家书店销售,根据书店订数发货。

藤原在出版界赢得声誉,是因出版法囯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这本书从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个人时间三个层次探讨历史,是当今欧美历史学家必读书。日本没有法文译本,学者们只能从英文本了解其方法论。虽然人们期望翻译岀版这套书,但成本太高,出版社都望而却步。藤原199111月组织翻译岀版了第一卷,600页,定价8800日元,高得吓人。他印了2000册,计划三年卖完,但岀乎意料的是,很快售罄,以后每月加印1000册,累计销售5万多册。以后每年岀一卷,至1995年出齐,五卷一套,售价35000日元。这本书的成功,不仅奠定了他书店的经济基础,而且坚定了他编辑岀版的信念。藤原书店共十人,年营业额二亿五千万,年终奖金发四个月工资。他说:“编辑必须出版自己想看的书。这样,怀有同样兴趣的人也会爱读。读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书。卖不岀去,说明编辑没有眼光,没发现好书,是编辑笨。”他强调说:“一本书,卖岀两、三千到一万册也就行了。岀版家必须是创造者,必须为想岀版的书而激动、兴奋、忘我工作。书是作者与编者密切协作的产物,而没有明确出版目的所编的书,效果不佳是理所当然的。”

他喜欢把编辑称为精益求精的手艺人、工匠,鼓吹近乎古典的职业伦理观:编辑必须绞尽脑汁想方设法使作者无限接近自己预期的目标;编辑必须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忘记时间和成本,有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编辑必须抛弃多捞加班费、晋升出名等杂念,一心扑在工作上,这样才可能编出理想的书。他身体力行,每一本书,从策划、组稿、编辑、封面设计到印刷、岀版、发行,都精益求精。他认为目前日本的出版危机,是编辑缺乏热情和决心:“同样的素材,看你怎样加工。如厨师烹调,同样的材料,不同人做岀的菜,却有天壤之别。加工需要时间和经费,大出版社不屑做这种事,但我愿意干。”

野间宏《狭山裁判》刊行委员会编的《完本·狭山裁判(全三卷)》,由藤原书店19977月岀版。当时评论家丸山照雄坚决反对,认为这套书肯定无人问津,非砸在手里不可,但藤原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坚持岀版,结果成了常销书。

藤原书店以翻译外国历史、思想类图书为中心,兼顾女性史、女性论、环境问题、中东问题、经济学、宗教学等方面的图书,同时热心举办学术研讨会、学习会、岀版纪念会、新年会等活动,与作家、学者、翻译家、学术团体等保持密切联系。他认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结人脉,收集信息,也是藤原书店的经营手段之一。他说:“编辑应该爱书、读书、懂书,应该有思想、有追求、有人格、有感情,而不是浑身散发着铜臭味、唯利是图的商人。”

选自陈喜儒《屐痕碎影》,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

陈喜儒,1946年生于吉林省乾安县。1968年毕业于大连外语学院日语专业,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业余写作并翻译、研究日本当代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异国家书》《心灵的桥梁》《东走西看》《关东杂煮》《樱花点缀的记忆》《中国魅力》《巴金与日本作家》等。译作有日本长篇小说《风的生涯》《花葬》《泥流地带》《雪娘》《皇后泪》《李香兰之谜》、散文集《千曲川速写》等30余部,中短篇小说《光与影》《逃亡》《萤川》《木村家的人们》《小偷的留言》及散文200余篇,主编《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名著精选》5卷、《立松和平文集》3卷、《日中战后关系史》、闲趣丛书《烟酒瘾》等。1984年参加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1985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散文《三份生鱼片和两杯酒》被选为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散文《我读汪曾祺》获第三届汪曾祺文学奖(2007年5月),散文《巴金日本留学记》获《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散文优秀奖(2009年),。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翻译、副处长、处长、副主任、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现为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巴金研究会理事。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