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儿童文学周刊||《生活图谱》:1974 法尔希德·梅士高里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儿童文学周刊||《生活图谱》:1974  法尔希德·梅士高里


【编者按】《生活图谱:国际安徒生奖获奖插画家绘本鉴赏》按照年代顺序全面介绍1966-2016年共计26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奖插画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出版时因为涉及版权没有附上插图。现在附图发布其代表作赏析,仅供内部交流。图片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


(赵敏)


我对技巧的好奇,对主题的兴趣,以及对自己情感的忠实,这三者交织一起便会有所创造。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作品颇含多面性的原因。当然,丰富性也部分来自于我热衷不同工具和技巧的产物。比如,当我热衷平版印刷术时,我运用了它所有的可能性创造不同的作品。虽然它们在技巧上一以贯之,但实际上题材的多样性避免了它们彼此重复。

——法尔希德·梅士高里


法尔希德·梅士高里FarshidMesghali又译梅斯伽利,1943-) 伊朗著名插画家,1974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奖插画家。代表作:《小黑鱼》(1968),《蓝眼睛的小男孩儿》(1974)。



拓展生命 点亮梦想:《小黑鱼》


张繁 赵敏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倘若萨玛德·贝赫朗吉笔下的小黑鱼也会写诗的话,在离开那个长满苔藓的黑色石头之后的某个夜晚,或许也会对着月光吟诵:“小溪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鱼群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思考是一件费力的事,行动与改变,更是让人望而生畏。所以久而久之,大家变得麻木不仁,不再去想这个问题,就像那些大鱼,在同一个地方游来游去直到老去,它们会抱怨会不满,然而却不会去改变。它们甚至会反过来告诉别人,世界就在眼前,外部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小溪的尽头在哪里?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小溪里的其他鱼们不能回答它这个问题,这种奇思妙想在它们眼中无疑是洪水猛兽,与其说鱼奶奶给子孙们讲的故事中的主人翁小黑鱼是怀着梦想出来游荡,更不如说小黑鱼是被赶出了小溪去探索、求证与经历。

小黑鱼一路闯荡,一步步推开世界的大门。感受着世界的五光十色,见证着世界其他地方,生命的不同活法。坚持认为池塘就是世界的无知的小蝌蚪、固执己见却和小黑鱼妈妈极度相似的蝌蚪妈妈——青蛙、口蜜腹剑想诱吃小黑鱼的螃蟹、像朋友般好心给出警示并赠送匕首以自卫的蜥蜴、受了伤的小鹿、懵懵懂懂的鱼群、向小黑鱼传递世界宽广的智慧的月亮、畏首畏尾的小鱼同伴、阴险狡诈的鹈鹕和吃鱼的鹭。眼里有着不一样色彩的他们教会了眼中闪着坚毅的红色光芒的小黑鱼很多的道理。这些都构成了旅途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让小黑鱼不知不觉中明白,世界多姿多彩,所遇见的动物们也是形形色色。

小黑鱼一步步成长,中途也碰到过不少险象环生的事情,比如掉进了危险的鹈鹕的大口袋,还遭遇了其他胆小怕事的小鱼们的背叛,然而小黑鱼以它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智慧,震慑住了黑白不分的小鱼们,并且用匕首刺在鹈鹕的大口袋壁上然后逃走了。它还遇到过嘴巴前端有两根锐利的剑的剑鱼,小黑鱼以它机敏的判断力与反应力,及时躲开了。

这一切本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小黑鱼在游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学习所收获的。小黑鱼是聪明的,所以最初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思考。小黑鱼又是智慧的,所以才能数次逃离危险的境地。如果说聪明是一种天生的灵性,那么智慧便是来自于经历之后总结的经验与技巧。

 

红与黑的世界

 

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

在法尔希德·梅士高里的画笔下,世界主要是红色与黑色交织的。整本绘本基本上是冷色调,作者用了大面积的黑色,有黑色的鱼群、黑色的蝌蚪、黑色的青蛙、黑色的螃蟹……甚至匕首都是黑色的。无形中给人一种压抑浓重之感。然而这时候,一抹红色恰如其分地出现了。它是小黑鱼红色的眼睛,也是美丽的红色花朵,甚至是鹈鹕危险的红色大口袋。这红色仿佛是沉闷冗杂的一片冷色中的一抹光亮,就像黑暗的深海中的一颗红宝石,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小黑鱼的身体是黑色的,却有着红色的眼睛。就像整个绘本的底色为黑,却总是有那么一抹红与之对立,却又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红与黑,这两种颜色色调相反,反差强烈的颜色,却有着难以言说的共性。它们就像善与恶、感性与理性、自由与禁锢,一正一反,对比强烈。似乎也在宣誓着火热的梦想与暗淡的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然而它们却都属于浓烈的色彩,给人的感官造成一种强烈的感觉。小黑鱼红色的眼睛象征着它的光荣与梦想,只要梦想不死,它会依旧用它那炽热的眼睛去探寻、去追索这个世界。然而大片大片的黑色,却告诉我们,跟光荣与梦想为之相对,并且此消彼长的,还有幻灭与死亡。


路途太过未知与艰险,小黑鱼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成为鹈鹕、剑鱼或者鹭这些危险家伙们的腹中餐,也永远不知道乌云什么时候会遮住自己喜爱的月光。小黑鱼只知道当这一切到来的时候,猝不及防,就像大片的黑色泼墨而来,随之会带来幻灭甚至是死亡。然而小黑鱼并没有畏惧,红色的眼睛满含着炽热的梦想,那是充满活力的、激进的色彩,冲破周围的不理解、保守的氛围,去寻找这个世界的面貌。

红色并非只有激情,它有时候也是一种危险的讯号。鹈鹕的大口袋和鹭的嘴就用了一整片充满危险气息的红色。然而终极危险到来永远是黑色的。被鹭吞进潮湿黑暗的肚子里的小黑鱼持着锋利的匕首,原本泛着红色光芒的眼睛也随着光线的昏暗变黑了,难道不是视死如归吗?静止的画面中,小黑鱼的尾巴连上小鱼的尾巴,再与匕首延伸的方向连起来,形成一个倒三角,极具不稳定性,眼前不由浮现出鲜活的故事情节。胆小懦弱的小鱼与勇敢担负起照顾及拯救责任的小黑鱼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时的小黑鱼是冷静而又果敢的,在正与邪、生与死的交手中,再次让那份梦想在险境中得以延续。

红与黑的世界,是充满着光荣与梦想的世界,也是随时随地会被危险与绝望席卷的世界。是需要激情点燃的世界,也是需要冷静处之的世界。它沉闷压抑,同时也热烈多姿,你以怎样的色彩去对待它,世界便会如出一辙地回馈你。

 

前赴后继的梦想

 

作者在绘本的最后留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被鹭吞进肚子里的小黑鱼在救出胆小软弱的小鱼后与鹭翻滚着摔进了大海。小黑鱼有没有脱险?有没有抵达他想去的地方?鱼奶奶的故事戛然而止。或许第二天鱼奶奶会告诉答案,但是答案已经不重要了。这条怀抱着世界梦想的小黑鱼,它的生命已经在一路的追寻中,绽放出最熠熠生辉的光芒。而这道光,它将在听完这个故事的一条小红鱼彻夜未眠的思绪中得到延续。



小红鱼是鱼奶奶一万两千个子孙之一。回去的路上它遥遥领先,把别的鱼儿甩在了后面。只有它向着右下角无背景色的地方前进,别的鱼儿都只朝着右边。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他鱼儿的形态都有重复,只有这条小红鱼独一无二。它跟故事中的小黑鱼无尽相似。它们的尾巴刻画得几乎一模一样,眼中都发出耀眼的红色光芒,最重要的是,它也跟当年的小黑鱼一样,纯真好奇,心里涌动着不安定分子。鱼奶奶的故事,勾起了它对大海的遐想,对外面广阔世界的好奇。梦想也在这时悄然萌发。画面中有着独特花纹的鱼奶奶带着笑意张着嘴巴看向小红鱼所在的方向。溪水分成了三层,不知道处于亮色的奶奶是不是也曾像小黑鱼一样游历了世界,嘴角的笑意是不是因为看到了没有处于暗色溪水、不走寻常路、心中怀有梦想的小红鱼。

小红鱼就像一抹亮色,象征着梦想与希望的新生。小红鱼正是推动这份梦想的新希望。梦想在世界之中起航,又在不断的追寻中接收着来自这个世界的考验,忽而温柔善待,忽而风浪起伏,直到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便是梦想最熠熠生辉之时。在小黑鱼从小溪游到大海的这一路追寻中,希望与梦想已经得到过最美的绽放。然而它又是生生不息、世代延续的。

梦想就像接力棒,而对大千世界的最初好奇,则是一切行为的动因。它们就像浪花,前赴后继,奔腾不止。不仅仅是小鱼,在另一部绘本作品《想看海的青蛙》中,就有一只生在狭小的池塘里,却怀有大海梦的青蛙。绘本的作者是法裔美国的插画家居伊·毕罗,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插图,描绘了一只小青蛙从好奇到冒险到实现目标的过程,它终于见到了大海。然而故事没有就此停住,在大海面前,它突然感到孤单而又迷茫,对从前的狭小池塘产生了怀旧情绪,带着怀念的眼泪,它又回到了池塘。

这是一种来自于梦想的阵痛,梦想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需要慢慢接受的过程。面对大海,青蛙突然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地方,这种陌生感迷茫感也是实现梦想的一个必经过程。从前脑海中的大海,与现在眼前的大海产生了碰撞。而碰撞的结果,便是小青蛙回到了池塘。如果故事在这个时候画下句号,就是我们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妥协。然而小青蛙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之后,最终又离开了池塘。

一个只要用后腿蹬上二十八下,就能从这头游到那头的小小池塘,怎会再装得下一只体验过大海的青蛙? 青蛙去哪儿了?故事没有交代,就像未来,永远是未知而又新奇的。而且,在最后又一次选择离开的时候,这种小青蛙才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生。那就是,不断体验,不断向前,因为梦想的征程永无止境。

世界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的。就像起点与终点的循环往复,世界就在从小溪到大海,又从大海到小溪的每一次经历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命就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一轮又一轮的求索,永远不会有止境。然而,它却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而是一种滚滚向前,不断涌现新事物的过程。不管是居伊·毕罗笔下的小青蛙,还是法尔希德·梅士高里笔下的小黑鱼,它们都具有这种共性。

小红鱼会走上小黑鱼的征程,却不会原地踏步地经历着小黑鱼的经历。一切都是未知,每一次的循环,都是梦想的点亮。

总会有小鱼前赴后继地踏上旅途,子子孙孙无穷尽。世界的广博,在这趟横无际涯的旅途中慢慢展开,而生命,也得到了拓展。或许,天亮之后,小红鱼也会找鱼奶奶好好谈一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游一游。

张繁,乌克兰基辅国立大学俄语和俄语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生;赵敏,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12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编辑:Mr.Jeffrey

投稿邮箱:1357006326@qq.com

欢迎来稿!


《儿童文学周刊》(Children's Literature Weekly)旨在唤醒全民儿童文学意识,自觉以儿童文学弥补压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应试教育之不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成长,顺利进入并适应成人社会的风风雨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