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她的故事,似一个邀请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周晓丽出生在义乌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周华龙是当地的能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靠经营彩印厂积累了数百万家产。他们平静的生活,却在15年前突然来了个转折。


1996年,周晓丽的弟弟降生了。不久后,这个男孩被确诊为脑瘫,全家顿时阴云笼罩。


弟弟是个脑瘫儿,又有智力障碍,连最基本的站立、走路都无法做到。为了医治这个脑瘫儿,父母走遍大江南北,花去了巨额的医疗费,但效果并不理想。


1997年7月,19岁的周晓丽高中毕业。懂事的她毅然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陪妈妈带着弟弟到全国各地求医问诊。1999年,经多方打听,他们终于在河北石家庄找到了脑瘫儿康复专家马飞。经过3个月的治疗,从前跌倒了只能躺在地上的弟弟,自己能从地上爬起来,并且奇迹般地站了起来。更让周晓丽激动的是,在马飞的耐心教导下,弟弟学会了拿勺子吃饭,还学会了自己大小便。


周晓丽不但把马飞视作恩人,马飞对患者的耐心和细致也让她心动,而马飞也对这位全力帮助弟弟的善良女孩心存好感。


2002年6月,周晓丽与马飞喜结连理,并一同回到了义乌。


对于马飞这个“从天而降”的女婿,最高兴的莫过于周晓丽的父亲。当时,周华龙经营的彩印厂业务蒸蒸日上。他想把女婿培养成生意上的接班人。


然而,马飞的性格却不适合从商。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一些脑瘫患儿,又纷纷慕名来到义乌,找马飞请他医治。周华龙给他们腾出的几间作临时康复诊室的厂房很快就不够用了。


见女儿和女婿有心创办脑瘫儿康复中心,也因为自己深切体会过脑瘫儿家庭的痛苦,周华龙决定支持女儿女婿的事业,停办彩印厂。他低价处理了彩印厂的所有机器设备,腾出了厂房,还出资安装了残疾人专用电梯、治疗设备以及所需的康复用品等。老周说:“钱是赚不完的,人的一生除了赚钱,还应该做点别的什么。”



2004年5月,在义乌市残联和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市残联脑瘫儿童康复中心”成立,这是义乌市首家民办康复机构。在夫妻俩的悉心打理下,脑瘫康复中心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把患儿送到这里。


工作之余,周晓丽常常把弟弟带在身边,担任起弟弟的家庭老师。周晓丽自创了“千万遍教学法”,比如教一个“人”字,她每天要教上几百遍,整整教了一个多月弟弟才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晓丽的弟弟不仅学会了写简单的字,还能够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法,甚至还会上网听歌、浏览。弟弟的变化让其他脑瘫儿童的家长看到了希望,他们找到周晓丽,请求她担任孩子的老师。


2005年7月,“义乌育智教育中心”正式挂牌。为了让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周晓丽和父亲决定对厂房进行扩建,于是成了现在3幢6层楼的育智教育中心。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晓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圣人的至理名言。


每天清晨6点30分,周晓丽准时起床。她睡不着,因为孩子们快起床了。育智教育中心从最初的3个脑瘫儿,发展到今天一共有120名脑瘫儿童。


教孩子洗脸刷牙,是周晓丽每天烦琐工作的开始。这120名脑瘫儿童中,最大的24岁,最小的才6岁。他们大多生活不能自理,很多孩子甚至不会上厕所。


在康复教室的功课表上,“洗手帕”“系鞋带”“辨别男女厕所”都是课程内容。周晓丽说:“在这里,教孩子就是从上厕所、穿脱衣服等生活常识开始的,而且得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地教,有时一年才学会一个简单的动作。”


刘峰是一个患有脑瘫的10岁男孩。刚来时,流口水,喜欢咬指头,不会说话,60项生活和智力水平评估只得了8分。但经过2年的训练,刘峰学会了自己吃饭、上下楼梯,生活和智力水平评估达到了64分。在刘峰的康复训练档案中,写着他的训练记录:2010年6月13日,高兴时会笑;2010年9月5日,进步很大,会穿珠子;2011年1月13日,开口叫“老师”“妈妈”;2011年5月29日,会说两个字的词语,会看故事书。


“孩子第一次拿起勺子吃饭,第一次独立大小便,开口说第一句话,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使我心甘情愿和他们在一起。”周晓丽这样说。


因为工资待遇低,不少老师才来了2天,就离开了。有的好不容易坚持了一两个月,感到没有一点成就感,也受不了走了。于是,周晓丽不得不身兼数职,白天上课,晚上值班。没有周末,没有逛街,没有度假,甚至很少和女儿在一起。一年365天,大多数的日子,周晓丽都是这样度过的。



对周晓丽来说,似乎一切都从一个偶然的善念开始。但坚持下去,却是如此艰难。


在脑瘫康复中心成立才几天时,她刚好怀孕两个月。一些脑瘫儿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拉在裤子上。孩子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期反应,使周晓丽不得不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有时,一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一个孩子又拉了,筋疲力尽的周晓丽忍不住泪流满面。


孩子之间难免有小打小闹,有一次,一位家长因为孩子身上多了一块乌青而气势汹汹地来找周晓丽理论。周晓丽百般解释,说尽好话,事后只觉得委屈。


最想放弃的一次,是孩子走丢那一回。曾经有个男孩坐电梯下楼,然后偷偷跑了出去。周晓丽说:“我当时一路走一路找,一路担心着急,顾不得吃饭喝水,脑子里一片空白。最后筋疲力尽,几乎绝望。在找孩子的一路上,每当看到池塘,看到地上的鞋子、衣服时,我就会心慌害怕。那一刻,我对自己说,如果找到了孩子,我就不干了。”


俗话说,生活就是困难叠着困难。在困难的大山面前,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却咬着牙爬了过去。而周晓丽显然属于后者。


周晓丽所在的义乌市后宅街道,是义乌小商品加工的工厂聚集地。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将脑瘫康复中心和育智教育中心所在的厂房出租,周晓丽一年不用工作,可以净收40万元的房租,可她偏偏干着这个无钱可赚的“买卖”。


7年来,共有500多个脑瘫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念书识字、学习生活技能。周晓丽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这些脑瘫儿童的人生,这比做什么都有意义。”


然而,周晓丽有时候也担心,孩子们虽然有了进步,可是他们的未来呢?


她知道,如果没有劳动技能,这些康复的脑瘫儿童还是很难融入社会。她曾经尝试接一些简单的小商品加工订单,比如穿珠花、贴商标等,让孩子们学习劳动技能,也赚取一定的报酬,自食其力。但是想想容易,操作起来却出人意料的难。由于孩子们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加工任务,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但周晓丽为孩子们寻找出路的念头,一直没有停止。


2008年,周晓丽当选“浙江骄傲”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在给她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只因懂得,所以有取有舍;只因情重,所以无怨无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轻言少语的她,正为我们讲述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古道热肠。”(文 徐蓓 陈霜)


(来源:半月谈系列刊物《品读》——全国十佳文摘期刊)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