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何红舟:水知道答案 无问西东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人物名片  何红舟,1964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年7月毕业留附中任教。1995年-1999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班,1999年起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2003-2007任教于油画系第四工作室,2007至今任教于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




置身中国美院为重塑绘画表现力而孜孜以求的浓厚氛围,于何红舟而言是一场“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许久以来,由于他的天赋异秉、为人处世和作品之间存有惊人而内在的一致,常常让我们感到很难将他的作品从整一性中独立出来尝试言说。


这时我们需要想起《蜀道难》、《现实与真实》等关于画家和他的作品的文字。那些文字是画家和“别的画家”间深刻而持久的关注和对话,它们在传达写实绘画艺途艰难和画家艺术成就的同时,也精到入微地传递了画家更隐秘的精神世界所包含的诸多讯息。


何红舟 午后


由此,我们看到一个更为丰富和丰满的何红舟,看到他的向往,他的执着,他的纠结与挣扎,他的机智和努力突破。


如果说何红舟的作品不是奶茶,不是咖啡,不是烈酒,而更像尚须“卷起千堆雪”的纯水,那也无疑是愈历经岁月愈沁人心脾的生命之水。那温暖而醇厚、现实与真实的生命之水,波澜不惊有时,暗流涌动有时,汪洋恣肆有时。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多年以后,当作为油画系主任的何红舟在中国美院的研究生面前进行示范性教学,并亲自给学生改画时,他也许会想起他无比寂寞的青少年时代。


童年印象中那高悬在大礼堂墙上的画作,唤起了少年最初的向往,理想自它萌生之日起,也给了他简单如一的执念。


他一同想起的,应该还有那带他走上美术之路的启蒙老师任义伯,一位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前辈,激发他在少年时便对体积和空间的表达充满欲望,对造型及精准把握饱有一份直觉与激情。


他当然还会想起他从事宣传工作的父亲,虽然他本人并非一位专业画家,却自觉不自觉地让所有绘画因素之间的联结成为可能。从前艰难而温馨的回望,让何红舟在面对眼前的学生时,总有一份来自心底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何红舟 佛罗伦萨金桥


何红舟 雨后的卑尔根港


但何红舟终究不能忘记的,是他为了能到四川美院附中求学所历经的那段岁月。从初二时没有报上名,到初三时依然没有完全准备好,再到师从任义伯并终于如愿以偿,少年何红舟初尝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耕耘之乐。


何红舟 背影之一


何红舟 背影之二


此后少年从蜀中负笈一路向东来到江南,抵达之路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像所有的青春都渴望远走他乡,青春又难免伴随着懵懂与困惑。赶上第一批全国文化课统考的少年,在中国美院(时为浙江美院)考完专业课回川美附中备考文化课和填报志愿时,对自己的去向和前途都缺乏作出清晰判断的依据与经验。如果不是在考试时过于投入,就是那时的少年还太过年轻,以至对浙美考官们对他表示的满意完全木知木觉。结果是当他收到浙美油画系主任郑胜天欢迎他将浙美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信函时,激动之余才猛然意识到为确保录取自己已填报了四川美院。尽管他在两地的考试中都名列前茅,毕竟这个消息有些姗姗来迟。1984年的夏秋之交艳阳高照,穿过西子湖畔的柳荫与南山路的街景,少年的心与脚步一起狂奔。他知道他义无反顾即将奔赴的学园,在乎的只是他终将到来。而那早已成为背影的美丽家园,目送他的眼光也不是偏狭而是放飞。



与学院精神相往来



在一个资讯相对要贫乏得多的年代,何红舟跟国美的最初联系,仅有的凭借是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刊物《美术丛刊》,以及偶尔能看到的一些散页、大开本的作品套集。而那些有限的阅读记忆,却常常在何红舟日后的学院生涯里,被当下的相遇和经验唤醒或者接续。


与第一次见到《做缝纫的苏联士兵》和《酒神》时朦胧感知的那般,出现在南山校园的肖峰院长和全山石教务长,在办学和教学的实践中,特别倡导对优秀学院派传统的弘扬以及生活本身的趣味。而金一德、徐君萱老师作品的线条概括力,也让何红舟印证了罗训班的传统及脉络走向。


任课老师胡振宇先生呈现的却是另一种精神气质,凡胡老师和他的作品出现过的地方,似乎总有某种巴黎的气息,有阿尔卑斯的雪和地中海的风轻轻飘过的痕迹。


至于那位感召学生“从大画中锻炼自己”的蔡亮先生,则和何红舟想象中的大师形象完全契合。他的火炬高高举过头顶,将前路照得通透明亮。何红舟就是在那样的老师们身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何红舟 彝女


《彝女》和《乡场》是何红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一直到毕业后的95年前完成的两件代表性作品。也许是地缘的亲近,也许跟罗中立、程丛林等四川的其他画家有关,也许仅仅由于那样的题材容易画出对传统油画的理解和美感,何红舟像人们喜欢画西藏一样地“画了一下”彝族。《彝女》将画中女孩曼妙轻盈的身姿放置在协同卷绕针织线圈的生活场景中,把俩人的默契配合和自得其乐刻画得淋漓尽致,呈现出一种介于嬉戏和劳动之间的生活趣味,传递的情绪轻快、饱满、丰沛而生动。


何红舟 乡场


《乡场》在背竹篓的小女孩和侧身低头收拾衣襟的青年彝女间,架设了两者目光相向的叙述和结构主线,同时沿主线两侧,依次画了手抓公鸡的顽童、劳作着的妇女和欣赏围巾的妇女,摆地摊的男子以及抽着烟斗的老人。画中人各不相同的姿态和年龄身份的跨度落差,似乎再次提出和直接解答了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画面采用竖幅的四联画方式,同时辅之以大三角穿插小三角的组合构图,让整体显得坚固而恒定,同时又注入了现代感。在上述两件作品中,何红舟将19世纪的写实绘画技巧与古典的局部罩染等方式结合在一起,绘制了令人难忘、不同凡响的西南风情图。


何红舟 同学肖像


与学院精神相往来,贯穿了何红舟的整个大学生活。从他本科的毕业创作《同学肖像》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何红舟对文艺复兴早期弗兰切斯卡等画家在造型归纳上的迷恋,以及把这种迷恋充分体现在自己创作中的努力。1988年,《同学肖像》组画先后发表于《美术》和《新美术》,尤其是《美术》在显著位置的彩印发表,让青年何红舟和他的作品走进了更为广阔的视域。



真实世界与如梦的镜像



何红舟 女儿


当何红舟用他手中的画笔延展和深入他所见的世间万物时,写生成了他与真实世界保持亲密接触最自然和常用的方式。与其他西画专业背景的同道一样,何红舟的写生也曾经是散漫而辽阔的。虽然由于他对人物的关怀和聚焦常常让人们忽略他的其他作品。他其实还是以他特有的视角和高超技艺,留下了对欧陆风情的无限眷恋,对油画故乡的情有独钟。他相当一部分的人物写生,模特的着装和姿态摆布并不像是经过特别精心的设计,而更像一场随缘和不经意的相遇。甚至于他画自己的女儿,纵使每一笔语言里都浸透着深沉的爱意,那凝视着你的女孩依然是那么无限逼近普通和日常的生活世界。


何红舟 古琴


如同他的写生那般率性,何红舟也常常在不经意间模糊了写生和创作的边界,或者毋宁说,他的写生本身就是一场场意味深长的创作。《古琴》是何红舟高校优秀女生系列中的一幅,画的是中国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一个学生,高挑的个头,现代的着装,与挂置在背景墙上的古琴形成一种隐隐的冲突与矛盾张力。如何让不那么时尚的专业在现今这个时代和更长远的时光里求生求变,还能保持传统,也许是画中人和每一个有着类似境遇的人共同面对的挑战。


何红舟 相伴


更多时候,何红舟在他的作品里传递的是平和与温情,当他以《相伴》刻画对父母的感恩和思念,他再次成了那个走得再远,归来仍是孩子的少年。父亲若即若离的守护使画面成了一个巨大而富有安全感的“场”,母亲的神态和步履意外地呈现出一种京剧角色亮相般的神采,竟使她有些惊艳了。那样的父母的形象,是从容、淡定而充满力量感的。


何红舟 惑(失语者)


《惑》是何红舟继《午后》之后的又一张自画像,是画家在画布上展开的与自我的另一次言说。


“我这个人/徒劳的观察者在默默的镜子里/注视着自己的映象/或者兄弟的身躯(反正一样)/我知道自己的徒劳不亚于他”


——在这里,里尔克的诗句暗合了画家人到中年、不惑之年惑依在的生命情状。《惑》宛如一个自我相诘的传说或寓言,让我们看到真实世界的镜像,看到画家的“如梦之梦”。但那样的“惑”对于画家是短暂和“非主流”的。


2004年,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先生为何红舟、殷雄、崔小冬三人在香港的展览深情作序:


“他们坚持把一些传统的技艺作为安身立命之所,以此来表达对正在逝去的可传之统的忧患,并以一种古典的情结来叙述都市人群那浑厚乡愁。他们终于成为了这个善于‘合唱’时代的‘失语者’


其意指他们三人作品与当时绘画主流语境不一,《惑》也已于彼时更名《失语者》。此后,何红舟一如既往地在写实绘画的艺途上勤勉潜行,沉默如金。



民国情结



2017年寒冷的冬日,一场叫《无问西东》的电影涤荡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除了爱情,那段因战争而造成的动荡与迁移,成了一段被重新唤起的集体记忆,提醒人们即使在纷乱的战火中,依然可以听从来自内心的声音,选择真实而有尊严的生活。


当画面从电影中的西南联大切换到《西迁途中的林风眠》,并进一步跳转到《文军长征》时,我们看到画家努力将极富历史感的民国知识分子形象镌刻于画面的抱负,看到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交集中颠沛流离的知识分子群像,看到他们守护自由大学的梦想和中国脊梁式“韧”的战斗精神。


何红舟 西迁途中的林风眠


何红舟 文军长征


,到达湘西沅陵时的场景。何红舟将穿着洋装的国立艺专教师与帮忙运送行李的当地少数民族并置在画面中,意欲表达林风眠等一代学人和艺术家由象牙塔走向民间和时代熔炉这一转折。《文军长征》同样放弃了纪念碑式的视点并剥离了更多的象征意味,而采用难度更大,更贴近现实主义的方式,重构再现了浙大西迁途中,、、费巩、束星北、胡刚复等一批先生们商议“何去何从”的具体场景,画作以极强的现场带入感,以小见大描绘了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和一个奇迹。


文军长征(局部)


,何红舟打开了一条更深的回溯传统的通道。而通道的另一方向,早在2006年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何红舟便已经进行了许多民国时期资料的收集,更深地接近了那一时期的人和事,从而对民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产生了强烈关切。当他极其自然地把目光聚焦到以老校长林风眠为代表的国立艺专的先师们身上,那累积已久的敬意与情感喷薄而出,终于汇流激荡成他几十年肖像画创作中的巅峰之作。


何红舟 桥上的风景


《桥上的风景》作为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展”唯一的金奖作品,因其“拥有一种历史性的风景情怀” 获得现场29位评委的一致好评。由于此前的创作里较少出现以民国的文化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其创新点和启示意义同时也不言而喻。


桥上的风景(局部)


时光倒转到90多年前的巴黎,伫立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的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优雅倜傥、气度非凡,他们以先锋的姿态站立着,目光如炬,亲切而坚定地注视着前方。在画面中,何红舟以“桥”的意象为嫁接和寓意,突出了三位伟大的中国油画先驱在“西学东渐”和“开启东方”中的杰出贡献,在致敬先驱播火之功和传炬之力的同时,传达了自己愿以绘画的方式记住历史、承担使命的勇气。


在《桥上的风景》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何红舟来不及实现的心愿。画家在自己的作品前有时是无能为力的,好比他可以把虚拟的场景变为艺术的真实,他同样会为了构图的简洁和完美不得不忍痛割爱。但他终究是放不下那被他在画面左侧轻轻覆盖掉的象征派诗人和雕塑家李金发的。以他向来的周到和内心的柔软温润,他昔日欠下的,来日必将奉还。


如此,何红舟和民国之间的纠葛还远远没有完结。



光阴的故事



以历史画在名家大师心中的尊崇和艺术史上的地位,何红舟恐怕也无法“免俗”。撇开主动选择和被赋予与领受之间的严格区分,作为国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创新平台的领衔人,他以往所有的写生与创作实践,所受的全部教育和训练,似乎都为着应承这一注定和无法懈怠的使命。


何红舟 启航


2006年,步入成熟之年的何红舟以《启航》开始他独立创作大型主题性绘画的“启航”之路。构思上的反复打磨,对历史场景的艺术还原,油画语言表现力的充分发挥,特别是个人体验和民族记忆恰如其分的融合,赋予《启航》鲜明的新时期印记和特质。2009年,作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经典作品,《启航》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启航(局部)


低调内敛的何红舟,从此再也无法“逃脱”一段段“痛并快乐”的时光轮回。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何红舟和主题性绘画之间展开了一场场近乎“虐恋”般的情感长跑。何红舟近年来完成的一系列主题性绘画,既带有列宾、谢洛夫等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深刻影响,又有对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在画面氛围营造上的积极借鉴。


何红舟 满江红


对《满江红》中岳飞形象的塑造,何红舟经历了一个反复思量与修改的过程。在无限接近史料记载中的岳飞并发觉其与已有艺术形象间存在的巨大反差时,何红舟的驾驭之力,正在于他既辨识和认出了浩瀚史料中的岳飞,又兼顾到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岳飞”,最终以强烈的氛围烘托、开放运动的构图和充满悲剧性的力量,成功塑造了“精忠报国、壮怀激烈”的民族英雄形象。在胡振宇先生看来,“何红舟对作品的整体调动和把控能力,使他的作品呈现出难得的洗练,他属于那种能把绘画性和写实性都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画家”。


满江红(局部)


伫立在苍茫而恢弘的画幅前,作为画家的何红舟同时是一位编剧,一位导演,甚至是演员本身。何红舟应当是喜欢那样的感觉的,那种知晓历史的透彻与澄明,那种对绘画角色真切的投入和形象抓取与生成。每当这样的时刻,画家和他要展开的历史与场景之间是一个彼此塑造的过程,同时画家被他要创作的形象所感染和打动,他把手中的画笔连同整个的自己都献给了世界,最终让自己也成为了他所呈现的那个世界的一部分。


时代领跑者(局部)


在何红舟的画室里,珍藏着一件带有岁月痕迹的军大衣。那是他为《时代领跑者》中的劳模邓稼先造像时特地辗转找来的。多少次,当画家凝视和绘写着那圣神而庄重的色彩,他仿佛也穿透了浓厚深沉的历史烟云。那是一个真实的关于共和国脊梁的故事:隐姓埋名的年代,卓著的科学才华和军事贡献,为理想和祖国献身的忠诚与情怀。2018年年初,当李芳芳编剧并导演的《无问西东》继续在各大影院热播,黄晓明演绎的核科学家陈鹏和他的爱情依然让无数人动容落泪,何红舟刻划的邓稼先形象,、蒋筑音等共和国杰出的劳模一起,定格在国美画家以红黄绿三种色调集体创作的时代长卷上。“绘画凝固的瞬间锁定的画面与电影始终处于某种平行的关系中,那是不同视觉领域的艺术家以各自擅长和敏锐的方式在讲述青春和生命的珍贵故事。”中国美院教授常青说:“不同的是,何红舟强调的是画面呈现瞬间的直抵人心和震撼强度,此外他别无凭借也别无选择。”


何红舟 时代领跑者




/




2018年春节来临前,江南终于欢欣鼓舞地迎来了第一场纷飞大雪。何红舟及创作团队正奋力完善着“国美春秋”以节气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中的一件。雪一片片飘落,一寸寸堆积,再一点点消融。晶莹透亮的水世界,光阴依旧流走。何红舟和他喜欢的人与事一起,温暖和燃烧着彼此。他知道他的青春也不过只有那些日子,他正无例外地慢慢而优雅地变老,但是在世界之外和时间之中,他将竭他至诚让艺术生命恒远流长!他仍将爱他所爱“无问西东”!




> 主要参展及获奖:

1990年《青苹果》获中国首届中国油画精品展金奖

2003年油画《午后》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优秀奖

2009年油画《启航》(合作)参加“与时代同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长三角美术作品联展”,并获“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金奖。9月,《启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顺利交付

2014年9月油画《桥上的风景》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油画金奖

2016年9月完成中华文明史诗美术创作工程油画《满江红——岳飞》(合作),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 周澍

 浙江大学博士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编辑 | 沛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