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走进艺术的10本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6


星期六

2018年6月

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

一日一签



让你走进艺术的10本书

(也许让你远离艺术的10本书)



01

《这幅画原来要看这里》

作者:宫下规久朗


正如副标题“主题解读美术史”,这本书是对艺术作品的母题解读。每一篇围绕一个“母题”,蝴蝶、猿猴、驴子、马铃薯、向日葵、面具、共66种世间事物。比如,狗是忠诚的象征,《阿诺芬尼夫妇像》中狗依偎在女性的身旁,象征着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蜥蜴在艺术领域中是不起眼的角色,它是冷血又无情的象征。等等。


以我十分有限的艺术知识来看,也觉得这本书展开不多,涉猎不广,阐释不深;但胜在插图精美,排版悦目,脉络清楚,清新可读。




02


《一幅画开启的世界》

作者:高畑勋 


电影大师高畑勋的一份“赏画报告”,选取自己喜欢的世界各地博物馆共31件艺术作品,加以一些个人感想,集结成书。


如作者非常谦逊地所说的,这本书不是对艺术史的追溯,也不是名画导览式读物,而是夹带着一个爱画之人的“独断和偏见”。这本书在选择口味上非常私人化。既有像乔托《犹大之吻》、马蒂斯《舞蹈》这样的名作,也有约瑟夫・兰格《弹钢琴的莫扎特》这样比较偏门的作品。


评论很随性,不像蒋勋式的那样做作,不故作高深,不随人短长。虽乏妙论,皆为己见。


如,高畑勋的心头之爱,是一件磁州窑普通的白釉黑花鱼藻文深钵,觉得它有属于庶民的质朴亲切,又活泼舒展。特别是钵上白地黑彩绘的一条鱼,有着鱼尾轻盈翘起的曼妙姿态、偕趣的表情。随后,高畑勋话锋一转,又谈起宫本武藏的画作,他不觉得其画作达到了什么“剑画如一”“孤高透彻”的境界,相反高畑勋认为他的画有一种像畅销画式的漂亮劲儿,是反复练手、修习来的成果,反而沦为了“手艺”。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应该就是过于“滑熟”,有匠气。这真是高畑勋很独到的看法。我喜欢的他主要就是这一点。


谈到这本书的缺点:配图太吝啬,基本是一文一图,但几乎每篇都会涉及到很多画家、画作,书里却没有提供相应的配图,未免遗憾;作者摆的姿态太低,为读者考虑,有时难免要介绍一些人尽皆知的时代背景,谈论有的作品时,未免跑题太远,枝蔓较多,想得到满满干货的读者恐怕要失望了。




03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作者:傅雷


杨绛写过,傅雷不愿教法语,只愿教美术史,他的名片上也印着法文Critique d’Art(美术批评家),当时清华不开美术批评这门课,尽管好友挽留,傅雷还是回了上海,干翻译工作。可见傅雷对自己的艺术批评能力还是相当自负的。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脱胎于上世纪30年代傅雷在上海美专讲课时的讲稿,而此讲稿主要是参考法国博尔德(Bordes)著作编译而成。


本书主要是围绕不同时代名家名作展开,有对艺术家生平的概括介绍,有对画家艺术作品优劣的点评,比如,说鲁本斯永远在通常的节度以上、以外去关照事物,其作品有夸大的情调,这种夸张的风格,包藏着何等富丽的造型,何等丰满的生命!


也有对作品细部的详致分析,比如提醒波提切利《春》值得注意之处:


“女神的脸庞是不规则的椭圆形的,额角很高,睫毛稀少,下巴微突;这是翡冷翠美女的典型,更由波氏赋予细腻的、严肃的、灵的神采。”


总之,此书体现了傅雷醇正博雅的艺术修养,处处显示其硬功夫,皆是干货。


本书80年代开始出版,版本众多。一定要选彩印的。文图对比,才能领悟傅雷眼光之精到。




04


《艺术的故事》

作者:贡布里希


贡布里希爵士最有名的一本著作,出版了已有半个多世纪。与其另一本有名的《世界小史》一样,都是大家写小书,但确是影响了一代人艺术史观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从史前艺术谈到现代艺术,我喜欢贡布里希那种“平视”读者的态度,不奢谈术语,不装腔作势,不企图“启发”读者,不高高在上的摆出“垂教”姿态。一经贡布里希之手,玄虚高深的艺术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书中那些不断出现的闪光的观点也很有意思,比如,“没有大写的艺术,只有艺术家而已”“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本书的中文版有精装、平装和袖珍本。我喜欢袖珍本,装帧很漂亮,文字和配图是分开的,各占半本,可以随时从包里掏出来看,单手可擎。想欣赏清晰大图,当然选精装,不过太重,正襟危坐地读,像抱着砖头一样,一会儿胳膊都酸了。贡布里希若知如此,恐怕也会大摇其头的。


▲《艺术的故事》袖珍本。




05


《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

作者:乔治・瓦萨里


也有的译本作《意大利艺苑名人传》,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步艺术史著作。瓦萨里据说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这本书是当时人写当时事,故充满了细节性的逸闻趣事,读起来并不枯燥。


这本书是意大利的“艺文志”,是一部“纪传体”艺术史,采用人物传记形式,主要写了30多位艺术家,始自乔托,终于圣索维诺,实际涉及到的艺术家有200多位。每篇传记前往往有一段有关艺术理论之类的议论。此书时间跨度三个世纪,为后世描摹了一幅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壮阔画卷,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艺术批评理论。这本书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无可取代。后人提及彼时的艺术,常常不得不引述此书,地位之尊崇可见一斑。


若论缺点,目前能看到的大陆版本,基本是黑白平装,配图小且模糊;且无注释,由于瓦萨里引用材料常有失实、记载不准,若有注释能予指正,更好不过。




06


《小顾聊绘画》

作者:顾爷


这本书是小顾的长微博结集。是当今流行的那种戏说文风,类似有《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唐朝穿越指南》《明朝正德年间的囧人囧事》等。


作者把姿态放得很低,说自己只不过是嘻嘻哈哈地聊天,博人一笑之余,给人增添一些吹牛聊天的谈资。对于这类书,不能拿专业美术史的标准去要求,如果它能让一个对艺术毫无了解的人开始产生兴趣,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况且这本书不仅做到了有趣,而且印刷精美,排版设计也很不错。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本书在艺术普及方面的意义,就像《明朝那些事儿》在历史方面的意义一样。


这一类书的通病在于,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尤其是有些硬拗幽默的,读着会比较尴尬;再就是,侃兴奋了,难免在不擅长的地方也收不住,开始胡扯,漏洞就开始多了起来。很像高晓松的《晓说》,开始看时,觉得他好厉害,什么话题拿起来都侃侃而谈;后来有几集,恰好谈到我熟悉的领域,发现隔一段儿就会有硬伤,而且在很多无定论的问题上,他都说得毫无置疑,知道一二,就敢说五六,至此很少看他的节目了。后来,听说顾爷又出了新书《小顾聊神话》……完全没有想读的兴趣了。


07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作者:蒋勋


蒋勋的著作真是一言难尽……判断一个人的审美品位,蒋勋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说句刻薄的话,把蒋勋的书奉为经典的人,是因为其审美只能到那个程度,而恰好蒋勋也只能写到那个程度。


最早读他的《孤独六讲》,感觉还不错,但已经开始有些云里雾里了。后来在图书馆翻了翻他的《手帖:南朝岁月》,简直不堪卒读。仅举一例,讲到陆机的《平复帖》,标题叫“火箸画灰”,开始一大段讲源流传承,只提了一句,米芾用“火箸画灰”四个字形容《平复帖》秃笔贼毫的苍劲枯涩之美。然后就转入启功对这幅书法的释读,紧接着一大段就围绕着这幅书法一开始提到的人名“彥先”大谈特谈,陆机有三个朋友叫彦先,到底是哪个呢?好像是蒋勋揭开了多不得了的发现和问题,其实也不过引述他人的研究。蒋勋自己的结论是什么呢?或者他想表达什么呢?——读到最后,原来是:


“一千年来定为陆机作品的《平复帖》似又重新需要釐清真正的作者,或重新定位为晋代某一佚名文人的手迹了?”


没了?什么鬼?题目的“火箸画灰”呢?这幅书法到底什么特点?有什么审美价值?传递了什么“美的生命信念”?


如今畅销的蒋勋之书,大多如此,他什么都敢谈,喜欢避重就轻,东拉西扯一些人生感悟,有时信口开河,硬伤太多,简直如车祸现场一般。江弱水先生写过三篇《撕扇记》,可以一读。


谈到这本《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感觉尚好,但毛病仍在。比如,谈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在晚年画下的自画像,满脸皱纹,茫然而彷徨地看着人间,仿佛无限伤感,又仿佛无限悲悯,赋予了西方自画像传统深沉的心灵挖掘,也使绘画不再是表象肤浅的赏心悦目,却给予绘画美学更深刻的揭发人性的内涵。”


前几句是俗套的感喟,读了后面几句,才知道,原来伦勃朗之前的西方自画像,都是表象肤浅的,从来不进行“深沉的心灵挖掘”,从来不“揭发人性的内涵”。


他的书也不是没有优点,装帧排版印刷都很精美,看看图也是好的。

 


08


《认识绘画》《美的情绪》

作者:丰子恺


写给大家的美术史,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丰子恺先生这种。


《认识绘画》(绘画十六讲)和《美的情绪》(西洋画十二讲),是《丰子恺艺术四书》一套中的两本。


比如,《认识绘画》,分三部分:学习法、绘画欣赏、中国美术。学习法从用什么笔什么纸最基本的讲起,讲透视、构图等等;绘画欣赏这部分,是其几篇报纸文章的小辑,并不系统,有谈流派的,有谈漫画的;


中国美术这部分,主要谈中西绘画的不同。全书都是极朴素晓畅的话,平易近人,层次清晰,适合作为最基础的入门读物来读。里面有丰子恺亲自做的示例插图,以作讲解。



比如,谈透视,中西绘画,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美术史必讲,我看他人讲过无数遍,从来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到了丰子恺这里,直接画了两幅图,传统透视方法的中国画和用“正确的透视关系”修正后的中国画,一目了然。

 


09


《图解欧洲艺术史》丛书


这是一套引进自意大利的艺术史普及读物。主要包括14世纪、15世纪(副标题:透视、佛罗伦萨、达•芬奇与人文主义)和16世纪(副标题:文艺复兴、威尼斯、拉斐尔与解剖学),共3册。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其简介已经说得很好了,“提炼词条、高度概括、拆分图片细节、高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大部分艺术史的书,以文字为主,配图是服务文字的。这套书正相反,以图为主,指引式的文字图解艺术品细节,再配以简洁的关键词。可以直接从任何一幅画进行了解,非常直观,适合如今的碎片化、图片化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是全彩的,很多图虽然跨页,但因为是锁线胶装,可以180度平展开,翻阅起来很舒服。



10


《如何看一幅画》

作者:弗朗索瓦芭布-高尔


这本书的讲述方式比较有意思。对于每一幅画,作者并不是一上来就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流派,而是就像站在画前,带着你一起用陌生的眼光审视、交流、谈论这幅画,不抛给你观点和结论。那感觉让我一下子想到灵修老师带着一群人,努力想把他们带入情境。


以分析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例:


(灵修老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开始自言自语)

她只向我们转过来一秒,足以让我们记住她的样子:这是多么独特的画面啊,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这画面也不是要让我们看到的……

(有人开始打瞌睡,老师开始略提高音量)

此时,这个画面给我们制造出一种稀有的感觉,那就是——神魂颠倒。

(大家振奋精神,努力重新坐好,灵修老师继续开始吟诗般低吟)

如果真和现实有一丝牵挂,不是因为我们进入了梦的世界,而是因为画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现实的升华,消散了日常的经验……

(“不是要谈画吗?果真是灵修课?”不着急,灵修老师开始谈画了,一下子就抛上来一个重要论断!把大家都给镇住了,打哈欠的嘴半空中都吓得停住了)

维米尔的画可以将所有与自身冲突的事物放在一起。

(“哇,厉害果然有水平…….”以为就这点干货了吗?太小瞧老师了)

她的双唇微启,正要说话。或者也许我们太冒失了,没有什么能证明这一点。这可能是她自然的表情。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个词语刚刚掠过她的双唇,或者这就是她脸上习惯的样子。空气开始在画面中流动,是她在呼吸。只是一次呼吸……

(有人开始进入梦境……灵修老师突然又提高音量,分享一个重大心得)

请大家注意!注意!千万不要忽略一个常人难以观察到的细节!那就是——少女头巾的蓝色中的黄色小斑点,但这两种颜色从未混合。时间停止前进。少女站在奇迹般保留下来的空间中,绿色尚未从中诞生……

(进入永恒的贤者时间…)

 

讲的这都是啥玩意儿啊!


以上就是我看这本书一些篇章的感觉。我觉得自己碰到了一位神棍。但至少作者在序言里说的一句话是没错的:


“学习观看一幅绘画,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愿意完全相信自己的眼睛。”

 



—  END  —


空白

原创

如转载,就说是你的就行


戴先森

在伊萨卡


输入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