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中国篆刻网|印坛点将——岐岖作品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岐岖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生於古都西安,師從趙熊、傅嘉儀、鍾明善、李成海等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篆刻委員會副主任、終南印社常務副社長、陝西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理事、西安國際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西安慈善書畫理事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參與籌建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西安唐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長期從事文博工作。上世紀九十年代獲陝西省青年文藝創作獎、青年書法家“十傑”稱號。


 作品參展 

  • 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

  • 全國第二屆篆刻藝術展

  • 第二屆國際篆刻藝術展

  • 西泠印社印展

  • 西泠印社社員成果展

  • 中國美術舘篆刻藝術邀請展

  • 當代篆刻藝術大展

  • 第一屆“金石永壽”壽山石篆刻展

  • 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展

  • 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系列篆刻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


 出版著作 

  • 《古印趣話》

  • 《岐嶇治印》

  • 《張猛龍楷書集句集聯》

  • 《篆刻》(合著)

  • 《蘇軾•米芾行書集聯》(合著)

  • 《陝西省首屆篆刻藝術展作品集》(合編)

  • 《陝西省第二屆篆刻藝術展作品集》(合編)

  • 《名家書詠興慶宮》(合編)

  • 《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舘秦封泥簡介》

  • 《岐嶇篆刻心經》


 作品收藏 

  • 中國美術舘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陜西歷史博物舘

  • 華清池博物舘

  •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舘



高质量回复评论赠书

1、不论是独特见解,还是个人感想,只要是原创的评论文字通通都可以,如发现抄袭将立即取消资格并在本帖中公示;
2、由中国篆刻网组织人员共遴选出10位优秀回帖评论的网友,赠送《印坛点将·岐岖》一本;
3、本活动同时在中国篆刻网进行(查看网页版“印坛点将·岐岖篆刻作品展”),两个平台共10个名额,您可以同时回复,但不能同时获奖。遴选时由中国篆刻网取舍。
4、评论请在2018年2月28日前回复,过期无效;
5、成功获得赠书的网友须提供地址、姓名及邮编、电话等资料。活动截止15自然日内未提供地址等信息,视同放弃;
6、奖品由中国篆刻网寄出,
顺丰到付,如有其他要求请告知工作人员。


▲傅嘉儀先生題簽

▲趙熊先生題詞


醇厚 自然 樸茂 雄起

——談岐嶇的篆刻藝術

文/鍾明善

中國篆刻藝術綿亙數千載,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寫下了昨日的輝煌。朱白相間的方寸之地使古往今來無數篆刻藝術家爲之傾倒、癡迷。也就在這方寸之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留下姓名和沒有留下姓名的篆刻藝術家,誕生了群星璀璨的無數篆刻藝術瑰寶。特別是元代書畫篆刻家王冕等人的花乳石治印,“黃、王、倪、吳”將印章與詩、書、畫融為一體,。明代文三橋、,開創了篆刻藝術發展的新紀元。此後,篆刻家群體相繼湧現。吳門派、徽派、浙派、皖派、鄧派、泗水派、莆田派、揚州派、如皋派、雲間派、西泠八家……爭奇鬥豔,相互影響,將中國篆刻藝術推進到了新的境界。這一傳統到了今天,更有了長足的發展。雖然印章的實用功能仍占著很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標誌是:篆刻專業群體的出現,全國性篆刻團體以及各地印社的成立就是證明;從書法展覽中派生、、國內的篆刻藝術展覽的頻頻舉辦;專業的篆刻藝術報刊的創辦更爲篆刻理論家、藝術家、愛好者提供了探討、研究、交流的園地,提供了顯示自己才華的契機;篆刻藝術的外延擴大充實,與姊妹藝術互相滲透、交融,使之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此時此刻,人們悟到的印章藝術再也不會僅僅是一顆作為憑信之物的璽印,而是一個十分寬博的藝術領域。從印紐雕刻到印面鐫刻、邊款刊刻,從一般的姓名印到肖形印、裝飾印、復蘇的鳥蟲印、超巨形印,從以篆書入印到楷、隸、行、草各體入印,從造型到寫意,印章藝術確實進入到了令人欣喜的全新的歷史時期。

這一新的歷史時期,篆刻藝術的發展既有幾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澱,又有現代世界文化思想交融撞擊所產生的靈光。現代的篆刻家們,已不再滿足於祖述秦漢,宗法浙皖,而是汲足了傳統的營養之後,努力尋找篆刻中的自我,尋找自己的篆刻語言,尋找自我個性風格的體現。在這一群體中,終南印社常務副社長、篆刻家岐嶇就是其中可畏的後生之一。

岐嶇,祖籍山西臨猗,一九六二年十月十日生於古都西安。他為人忠厚篤實,謙遜勤學,從小就喜歡書畫篆刻。這位性格憨直堅毅的北方漢子,在學習篆刻上也有一股子犟勁。他臨摹秦漢印,一刻就是五百方。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臨習古人,真正做到了離跡師神。他爲了把握秦漢印形式美的藝術規律和風神氣韻,對所臨的數百方古印章逐一進行了分類排比分析,寫下了數萬字的附有臨印印蛻的學習筆記。在他所臨“廣武將軍章”之後寫道:“此印為五字六排法,每個字的布排都別具匠心。如‘武’字上部的四橫被下部的‘止’字三竪所破;‘章’字下部‘早’竪劃被左邊‘軍’字上方橫劃所破,呼應穿插,使整個印既有整體感,又有變化美。”“守踦之印”之後寫道:“‘之’字筆劃較簡,故將‘之’、‘印’二字占左側三分之一,‘踦’字筆劃較繁,占右下空間較大,並將‘守’字向上擠,在排列上形成了不均衡、不等分的變化美。”在篆刻章法佈局中能各盡字之真態,“不勉強去促長引短,務取其稱”。 “漢保塞烏桓率眾長”之後寫道:“此印為多字印,在橫平竪直的基礎上特別留意於筆劃間的穿插照應。‘烏’字橫劃與‘漢’字竪劃對應穿插,‘烏’字下部左出之橫又破了左邊‘眾’字六個平行之竪。“精細入微,匠心獨運。“濕隂丞印”封泥印之後寫道:“‘濕’、‘丞’、‘印’三字與邊框粘連是封泥印最常見的形式,邊框厚重也是封泥印製做使用中所造成的特殊的形式美。此印下部留白較多,在密上疏下之趣。‘丞’、 ‘印’二字中的斷筆正好增加了印章的活氣。”基於這樣對大量古印逐一排比作了形式美的分析,所以他的臨作,就不是機械模擬,更不是作複製品,而是離跡師神抓住要領的活學習。所成之習作在某種意義上講,也就是對古印的再創造,是帶有強烈個性色彩的創作。從形式美的角度去對比原作與臨作,我對此感慨猶深。特別是“廣武將軍章”一方,我以為較古人原作更活潑、更生動、更有生氣。正確的學習方法,使他在數百方古印的臨刻中得到了許多傳統的真諦。從選字、布白,到奏刀入石,從技法形式到藝術規律,他以堅毅的勇氣打開了篆刻藝術之門。也正因爲他的學習研修方法道路正確,所以,他在研習古人之時已在尋找著自己的篆刻語言。

爲了尋找自己的篆刻語言,尋找自己的個性風格,他在秦漢印中長期遊藝之後又進入了博擷約取的新階段。他研究近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黃牧甫、齊白石諸家的作品,學習他們法古開新的技法,研究他們的藝術道路,尋覓他們的藝術規律。他在明清至今的印壇上默默地博採眾長,貪婪地汲取營養,他從近世大量出土的金文、古璽、陶文、簡帛書中汲取篆隸書法篆刻的趣味,古都長安不斷面世帶文字的殘磚古瓦更使他在直接摸索中得到了更多的靈感。他以帛書入印,以介乎篆隸之間的文字入印,以圖畫入印,以甲骨文字筆法入印,以瓦當文字線條入印,以金文入印,逐漸形成自己淳厚、自然、樸茂、雄奇的藝術風格。他的印厚重雄渾,像北方土厚水深的高原一樣沉穩有力;他的印粗獷自然,似乎是不假雕飾信刀所成;他的印雋秀俏麗,簡直使人不敢相信是這位關中大漢所作;他的印古拙質樸,使人很自然會聯想到這位青年篆刻家憨厚誠篤樸實無華的人格;他的印斬截爽利,又與他堅毅豪爽的性格相一致;他的印時出新理異趣,是他始終保留著幾分童心稚氣的物化形態。他的印,也就像他的人一樣,在令人眼花繚亂的人生旅途,在爭奇鬥豔的印壇,始終保持著一顆純樸天真的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面目,不斷在走自己的路。

他從深深的傳統中走了出來,還將向廣闊的未來走去。我衷心期盼著這位藝海的浮游者不斷走向光輝的彼岸。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希望不斷看到這位跋涉者深深的足跡,殷紅的印痕,以藝術的光華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無盡的輝煌。


▲1981年與先生趙熊(左)傅嘉儀(右)在小鴈塔

▲與傅嘉儀先生(中)、魏傑(左)在太白山



厚重質樸

——讀岐嶇

文/李功名

光陰荏苒,一九六二年出生的岐嶇今年都五十五歲了,好快呀!五十五歲介於知天命和耳順之間,其實這也是男人耕耘數載該有收穫的年齡。

由於兒時的愛好相同,虛長幾歲的我和岐嶇在八十年代初相識。一路走來,由相識到相知,再由相知到相好,如此這般走到了今天,屈指一算也三十五六年了吧!

但凡一個人的命貴,身邊就會有貴人,岐嶇應該算是一個命貴的人。在他從事書法篆刻藝術道路的四十多年中,到今天他所取得的驕人的成就,如果此人命不貴,身旁就不會有貴人,他也就不會有此成就。岐嶇的藝術生命道路上的貴人有鍾明善老師、傅嘉儀老師、李成海老師、趙熊老師……這些貴人都應該說是岐嶇藝術生命長河中的大貴人。當然了,即使岐嶇命貴,身邊如果少了這些師長,人們所看見的怕也不是今天的岐嶇吧。

我能和岐嶇這樣的人相識、相知、相好,我有時候覺得也是我的福氣。岐嶇的品行就如他的身軀一般:厚重、質樸、執著、結實,讓每個見他的人都會有一種值得託付的感覺,而這份對岐嶇的託付一定是不會落空的。近四十年的走過,但凡我有事相托,岐嶇總是給我托後如釋的感動,他是一個能靠得住的人,值得信賴的人,也是一個擔得起責任的人。這不是我的一人之見,這是許多人在一起說起岐嶇時共有的感覺。這樣的人但凡選擇了什麼,那麼就一定能夠有所成就,今天岐嶇的成就所有人都看見了。謝天謝地?其實不用,岐嶇這樣的人在生命進程中如不獲大成,天地之力又有何用!今天岐嶇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足以證明了一切。

要想成爲藝術家,情乃藝術之本、藝術之源,無情未必真丈夫,有情才有可能有高於生活的大手筆。情乃人間第一要物,情可描繪世間的萬種變化,情傾畢生你要從事的事業,情可升騰也可融化。但凡藝術之美,美在生活之外;但凡藝術之美,美在生活之中;但凡藝術之美,美在藝術家的靈魂;但凡藝術之美,美在方寸之間展示給這世界一道風景。岐嶇現在可以稱爲這樣的藝術家。

近期看了岐嶇刻的許多印,印中有痕,痕中有心。心眼之作,情感飽滿,讓我看後有了許多的感動。方寸之間岐嶇彰顯了他的文學功底,方寸之間岐嶇彰顯了他的博大情懷,方寸之間岐嶇給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精髓之美,方寸之間岐嶇讓我們看到了他生命選擇最終的完美。“三頌堂”高山流水,“君子坦蕩蕩”飄逸極致,“常樂富貴”美滿吉祥,“以柔克剛”讓人無限遐想……我不甚懂印,但在看岐嶇印的時候,總是一個人靜靜地細品,如品一幅美的山水畫。之所以給他的印如此定位,是因爲我真的如此看見了!我瞭解他,我知道他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會把自己的情感乃至生命的認知融入方寸之間,岐嶇的方寸之間給人們展示的確實是一個多彩、豐富的世界。

五十歲後我也開始認真地學習書法,我案頭的常用引首印是岐嶇二十歲時給我刻的“吉祥”,名章和閒章均是岐嶇四十歲時給我刻的,好多次用完後,我都細細地看,看岐嶇在藝術道路上的一路走來,看生命的起伏在他的藝術作品中逐漸完善。去年岐嶇給我刻了兩方印,一方“功名所書”,一方“好想乾淨”,這兩方印我特別喜歡,這也可能就是岐嶇在藝術創作上的完美!二十歲,四十歲,五十五歲,一路走來,岐嶇的完美是必然的。

現在和岐嶇在一起閒聊喝茶時,我總覺是在讀一部書。岐嶇就是一部書,這部書讀時你一定要仔仔細細地讀,這部書挺厚的,要想讀懂、讀透怕不是那麼容易。岐嶇還在路上,還在藝術生命豐富多彩的路上。之所以豐富多彩,是我覺得岐嶇的藝術生命豐富,藝術生命豐富了必然多彩。

這樣的文章能作序嗎?愧為序!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六日夜



玩伴岐嶇

文/魏傑

岐嶇是我的髪小和玩伴兒,和我同庚,小我十多天,雖不是同校但相距不到百米,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相識至今,我們一起已玩兒了三十多年,從十多歲一直玩兒到了五十多歲,而且,還要玩下去。

岐嶇生性熱鬧。無論什麼場合,只要岐嶇在,就是一片笑聲。岐嶇人高馬大,看似粗枝大葉,但做起事來又是極精細的,這從他的著述《古印趣話》中可見一斑。

,凡事總是爲朋友著想,每餐必是悄沒聲的先去買了單,碰見過不去的難事總是在他那裏能夠得到化解,是那種可以深交並能托付大事的人,難怪岐嶇的朋友隨處皆是。

岐嶇好玩兒,年輕時我們一起置辦了摩托車,摩托車也不斷升級,激情飆車是常事,爲此我們還被警察抓過。每逢秋至,便翻磚倒土地抓蛐蛐,無論勝敗總是要鬥的,近幾年年齡大了也好面子,不再親自去抓了,但每到時節,還是要買上幾頭鬥一鬥,過把癮的,爲此我還題寫了秋鳴堂匾額掛了起來。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玩兒只能偶一爲之,真正玩到骨子裏的還是石頭。

刻印玩兒石頭,相互砥礪,切磋技藝,一切都在不經意的玩兒中進行,不曾想這一玩兒竟玩兒出了名堂,被我們的恩師傅嘉儀先生收編進了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舘,從此走上專業創作的康莊大道。也因在篆刻藝術上的不斷追求所取得的成績,在西泠印社成立一百週年大慶之際,我倆被西泠印社同時吸納爲社員。

在工作單位,岐嶇擔任陳列部主任,是我的頂頭兒上司,但他從不發號施令,好多有關業務的事兒,大家都是商量著辦。我們除保證舘裏的基本陳列外,還舉辦過多次國內外書法篆刻展,贏得了贊譽,岐嶇爲之付出了許多心血。

美國詩人朗費羅說:“藝術是永恆的,時間則是瞬息即逝的”。其實,一切都將成爲過去,要說的還是岐嶇的印。        

岐嶇當年在傅嘉儀、趙熊兩位先生的親炙下,遍臨秦漢印,有著深厚扎實的功底,曾多次入展國內、外篆刻藝術大展,享譽印壇。岐嶇歷時一年精心創作的《心經》篆刻集即將問世,這是在其第一部印集《岐嶇治印》時隔二十八年後的又一部篆刻力作。《心經》講的是宇宙奧秘、人生真相,是萬經之經。這對岐嶇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結果如何?觀者自會從那一方方浸透血汗的朱跡中讀出答案。

岐嶇雖爲山西籍,但生長於陝西,受三秦大地的滋養,從其印中不難看出秦人的風貌:執拗、憨厚、質樸、倔強。岐嶇的印像秦腔、像兵馬俑、像羊肉泡饃、像鳳翔布老虎,岐嶇的印又像他的堂號無意齋一樣無意,卻又有意,意在有意無意之間。

去年年底,終南印社換屆,我們又成爲主要負責人,共同擔起印社這副重擔。如何繼承和發揚印社的優良傳統,提高印社社員的創作和學術水準,擴大印社在印壇和社會的影響力,印社在現階段的藝術走向,這都是我們常常思考的問題。看來,我們還得爲印社爲我們兒時的夢想繼續並且快樂地“玩兒”下去了……

岐嶇讓我爲他的新書作序,我理解他的心意。但是,這篇短文萬萬不敢稱之爲序,它只是我們友誼的見證。幾近一生的友誼,也不是一篇小序可以訴說的。所以,真正的序,還是留給天地、留給未來吧。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冰軒




看似尋常卻岐嶇

文/遆高亮

在長安書法篆刻界,岐嶇兄是較早出名的人物。緣於有一批與我同庚的老虎,都熱愛書法篆刻,便成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如:養賢、魏傑、岐嶇,相互欣賞,互相批評,談書論藝,交誼篤深。他二十來歲就出版了個人篆刻專集,是傅嘉義、鍾明善、趙熊、李成海先生提攜培養的高足。岐嶇兄人高馬大、面容忠厚誠信,豪爽大氣又仁愛平和,他是長安藝術界的優雅之士,不為名利所困,不爲藝術所累,是一個瀟灑自然、淳樸大方的人,從來不矯揉造作,從來不故弄玄虛。我和他交往二十多年了,不僅僅是我喜歡他,大批藝術圈內圈外的人都喜歡他。所以有女生讚美他是“男神”的話,我是非常認同的。他要出版書法篆刻專集,命我作序,我是既驚喜又膽怯。說驚喜的是他高看我,說膽怯的是他各方面都比我強。既然是兄弟朋友,我得站在友情的角度講話;既然是在公開刊物發表,我得以藝術良知敘說。

我們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從事書法篆刻藝術也三十多年了。我最近常想,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能守常知變不易。“常”是我們應當保持的生活常態,不能急,急必錯;“變”是我們對平鋪直敘日子的不滿,是夢想和追求,但守與知的分寸往往難於掌握。以傳統的書法篆刻藝術來說,在當今能守常知變者已寥寥無幾,在紛繁熱鬧的經濟大潮中,人們都想著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浮薄急躁,唯利是圖便占了主流,市場與收藏,創作與炒作,水平與名氣都亂作一團。連橫平竪直都寫不好的直奔行草,從不知基本刀法的直奔寫意,不懂平仄也敢稱詩人,不知陰陽五行也妄稱國醫大師者屢見不鮮。君不見長安城裏那幫寫猴頭壽者,曾爲誰先創造註冊而面紅耳赤麽?真是當代《笑林廣記》的最好素材。岐嶇兄是一個冷靜灑脫的人,他的聰明才智恰恰表現在能守常知變。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該睡就睡,該漲有時也漲一下,一任自然,書法、篆刻、繪畫、考古、收藏、鬥蛐蛐都玩著,而絲毫不影響他的藝術追求,反而品味愈來愈高,愈來愈雅。他收弟子,常念青年一代熱愛傳統文化不易,只要是真心喜歡藝術的,概不收費,悉心教誨,甚至貼補,堅持每週末授課,多年不懈,實屬不易,沒有點胸懷和眼界還真做不到。特別是他和魏傑兄共同接手終南印社的工作後,與國內外篆刻社團的交流互訪頻繁,活動規格高雅而專業,舉辦講座拓寬和提升社員的知識視野和創作水準。小小印社卻成為陝西書法界最具藝術水準的和最純粹的藝術團體。他爲之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受到新老同道的一致贊揚。

他把自己新近創作的一批書印作品送我觀賞,我看到他在先秦古璽印和漢將軍印章上所下的功夫。取法高古是智者從藝的根本,融會貫通又是慧者的必由之路。這批作品取法浙派,又吸納吳齊,再借長安諸師之長,形成了與他做人做事風格一致的樸拙厚實,大氣自然的印風。篆書是篆刻的基礎,篆字寫不好者妄作篆刻是徒勞的,岐嶇兄書法多以篆書見世,受乃師傅嘉義先生影響較大,其中亦含諸師所長,入之印章亦能窺見其中大雅與不俗。刻者俱知白文印難于朱文,緣于朱文可修可改,而白文下刀即成痕跡,見功見性,一目了然。岐嶇兄新作中朱文印之長在於古籀文的選用,在於邊欄的殘缺與虛實,在於印文的疏密對比;而白文印之長在於多字印,在於結字的平中見奇,在於文字排列的欹正安妥,在於刀法的自如與線條的挺拔。無論朱白都匠心獨運,別出心裁,讓人眼前一亮。曾聽陳少默先生說過:“從邊款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篆刻水平”。當然邊款來自書法,也是書法水準的具體表現,只是用刀與用筆不同而已。我看當代刻家多不擅長浙派邊款,明清也有正草隸篆行各體邊款的先例,但無論何體皆應以完整書作的要素來表現,刀法、結字、章法都應自然而合理,不能牽強而做作。岐嶇深諳此中奧妙,憑著較好的繪畫基礎,他的佛造像款與山水人物款俱見妙理,款字亦見儒雅樸實,只不過少了些許浪漫。

我們都尚年輕,我們都是藝術道路上的旅行者,我們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還要攀登更高的藝術峰巔,我們將攜手共進!


丁酉年中秋後三日于長安仰止閣



▲參加西泠印社“詩書畫印”大展評選

(左起:岐嶇、孫家潭、陳振濂、郭強)

▲西泠印社西北賽區海選評選活動

▲出演宋代宰輔呂大防



岐嶇的篆刻世界

文/侯立新

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是在我的中學時代,岐嶇就已然成爲陝西乃至全國的一位篆刻名家了。後來,我們相識,我叫他“岐哥”。他用帶女朋友的太子摩托帶我兜風,他帶我一起壯遊天山南北,我們一起穿越沙漠,越過綠洲,一起看嘉儀老師手植的紅柳,一起在遙遠的邊陲觀看日出日落,一起會心地驚嘆美麗的新疆姑娘……

還是在很久以前,我看過牟宗三先生的文章《為學與為人》。宗三先生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核心”,然而發現這個“核心”不容易。從這個意義上講,更多的人也許沒有這個“生命的核心”。學問只有從自己的“生命核心”這個地方去做,才有可能有“真學問”。

岐嶇是幸運的,他很早就找到了他“生命的核心”,來的是那麼的方便、輕鬆與一任自然,我把它叫做“岐嶇的篆刻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他樂此不疲,怡然自足,成就斐然。篆刻對於岐嶇來講,已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藝術世界,而是一個充滿意義的價值世界,其中的意義有熱愛、情懷、責任與擔當。

岐嶇由衷地熱愛篆刻,在他的工作室裏,滿架的藏書都是以篆刻而展開的。因為篆刻,他廣泛涉獵書法、繪畫、古文字、考古、文學、歷史等學科;因為篆刻,他朝入秦宮,暮出漢殿,與秦漢印人常常促膝而談;因為篆刻,他常常三更燈火,飛沙走石……

印如其人,岐嶇的篆刻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有一定的面目幷不難,難在卸下“面具”,本色生命,成為一個“真人”,在這一點上,岐嶇的篆刻是出色的,他的篆刻風格一如其人,質樸、渾厚而大氣,當然也不乏機智、詼諧與幽默。

因為篆刻,岐嶇有著一種超越篆刻的“家國情懷”。不可否認,藝術在當代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末法時期”的境遇,在這個時期,功利與焦慮使衆多的藝術家格外“自戀”,失去了應有的謙遜與仁愛,忘卻了久違的“家國情懷”。岐嶇卻是這種情懷的堅守者,岐嶇愛家人、愛師長、愛學生、愛朋友、愛一切可愛之人,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愛國家……這些無時無刻不體現在他的言行中。不經意間,作爲篆刻家的岐嶇早已超越了篆刻。

在岐嶇身上,有著一種非同尋常的責任感與擔當意識。岐嶇的成長經歷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鑄就了他身上強烈的憂患意識。作為終南印社常務副社長與陝西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副主任,他常常為陝西篆刻事業的發展而殫思竭慮,並盡己所能,動用自己的社交圈與朋友關係,與朋友們一起為陝西篆刻與陝西文化的發展而努力。這種責任感與擔當意識,還滲透在對自己學生的精心培育上,他鼓勵學生轉益多師、兼容並蓄、勇於擔當、心懷天下,在他的學生中湧現出了一批品學兼優的優秀人才……

令人感佩的是,岐嶇的篆刻世界是一個人人都能夠面對、體悟並參與的真實開放世界。岐嶇以篆刻把自己的生命收回到自己生命的本位上來,在他的篆刻世界中,他縱橫馳騁,原本有限度的生命得到了一次次的提升與超越,而這一切又儼然為生命之本真。面對岐嶇真實的存在,面對岐嶇真實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讓人倍感生命的厚重與絢麗。

“為人不易,為學實難”。要說世界上到底有無“真學問”,我會說岐嶇做的是“真學問”!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七日



▲2015年12月終南印社代表團赴澳門交流

後上華山西峯

▲2017年終南印社新阯落成暨迎春大會



觀岐嶇

文/王鋒

岐兄新冊待梓,囑綴數語。予雖淺陋,“感激三顧,許人驅馳”。

與兄相識近廿載矣,初以為“岐嶇”筆名耳,喻世路之艱危而人生之大不易。後知竟是真名,則“岐嶇”之意,或與生俱來,並將伴其人以相終始,然循其世路藝途,究與“岐嶇”無涉。及觀其印,一印鐫以“看似尋常最岐嶇”,無疑自剖心跡,此語顯自王荊公“看似尋常最奇崛”化來,兩字之易,一切其名,二則半生營此方寸,刀石折衝間,其感慨為何如也。

(一)觀其印

治印之事,看似尋常最岐嶇。與動輒大幅潑墨敷彩者相較,治印者執戈所守,不過方寸之地,可資騰挪處蓋寡,寥寥數字,如何排布,如何雕鑿,端賴心裁。一詞在前,千百人或已治過,己身復能如何?則起稿、下刀時,遇尋常之內容而以“岐嶇”之法治之,未嘗不可使其忽有新變,陡然生趣,徒令觀者神往。岐兄刀下,每得此趣。

予觀岐兄之印可謂多矣,聊舉數枚,窺斑見豹。

有一印曰“去留無意”,所治“去”字,直如一人舒袖而立,從容坦蕩似一無所求,適見其意。“彊其骨”則似銀鉤鐵劃,筆如利刃,一番橫切竪割,純餘衆骨撐持印面。“以柔克剛”四字,其美如畫,第二字忽一筆自平地長出,破開印面,猶旗槍高樹,坐鎮全印,首字則如一羽,于右上方栩栩然從天輕墜,三、四字則一正一奇,互為倚恃,一邊角虛若無物,則另一角厚重而加強之,以柔克剛,此之謂歟?及觀“寧醜毋媚”,一望俯仰顛倒,或如擎黃羅傘蓋,或如持酒罈而伸足撅臀,或腿如辮蒜,或長身而起如鬥腰肢,四字妖魅其形,憧憧來去,全篇舞動,柔若無骨,是各呈其“媚”而其“醜”不如,參以字意,令人解頤。古來醜美互現,最美莫過鳳凰,“百鳥朝鳳”印,一鳥如美人而前,鳳則輝煌其羽,仰脖梳翎,顧盼自若,鳳之引鳥也,鳥之趨鳳也,一鳥於鳳尚且如此,若百鳥翔集鳳側,滿天華羽,諸樂畢集,概可想見。

單印固佳,某尤喜其“故事印”或曰“典故印”,大有味趣。一印曰“逼上梁山”,邊款所鑿,重山綿邈,林衝肩扛花槍,急急而行,因系雪夜,身後留足跡兩行,亦其心路。印文四字,各不連屬,字字相望,筆劃短促有力,似可見夜奔者之果決、匆迫,如聞其雪夜山行之氣息也。“得魚忘筌”,所得魚橫斜盤中,已成魚肉,筌之為物,似遭棄置,孤曠可感,此幅中“忘”字點題,一刀橫入,彎曲頓挫,可見波磔之痕,刻者似在提醒世間之得魚竿忘筌者,“紮心了,老鐵!”邊款有漫畫,漁人得魚而去,筌繒之屬則盡棄身後,空餘茫茫江水,世間此類事何限!

、銅鏡祥語,治來皆端莊流利,與字意契合無間。

治印之外,岐兄尚好揮毫,且喜作丹青之戲,亦足一新人面。其畫當系興起偶成,華嶽登覽罷則繪華嶽之嚴嚴,加國探女歸則繪加國之雪山皚皚。有一圖見雙燕翔于沙渚,一佳人立于依依垂柳之下,手持一物,美目流盼,落款以《觀印圖》,岐兄好印固也,初不料推己及人,想象天下人等俱是喜印者,佳人亦概莫能外,其癡情于印事若此。

(二)說其人

觀其藝作種種,純屬河漢斯言,與其放言其作,毋寧略說其人。

入西京後,某側身傳媒凡十余載,與岐兄多所往還。彼時,岐兄供職之所,在南門城樓,每有事,輒登閣,多系觀展,亦常相與漫步於城垣之上,望鱗次櫛比之市井城郭,偶語西京書壇掌故,相與一粲。

岐兄一望粗豪,實則其人細緻,交久乃見。其嘗於小紫砂杯身細鏤《心經》全文一過,粒粒篆字,殊覺精工,非心細如髪者莫辦。後,其於宜興偶見卅年老紫砂小盞十余枚,盡數購回,鐫文以贈諸友,某亦因而得“看劍堂主人”專用盞,後赴友人處飲茶,坐定而徐徐出之,猶探囊亮寶然,一座皆羨。

最慨岐兄一印,即“一回相見一回老”。此印文幾如枯枝搭成,一筆一劃,橫斜隨意,一望蕭索,猶繁華落盡而惟餘清曠。此七字刻就,頗耐玩味,且逐字解來。岐兄治印時,未必作如是想,予今來觀,則未嘗不可作是想。“一”字取繁體“壹”,猶嬰孩在腹,又如重重環抱,狀人之孩提時,懵然無知,爲長者及四圍所寶愛護佑。七字除首字取繁體外,筆劃俱簡,是以“回”字索性中塗墨團,與全幅線條相映成趣,又如筆塗答案,或可喻人負笈時須歷重考,一路奪關奪隘,漸有所成。“相”字至此,人到中年矣,上養下育,重任在肩,而其人其心,猶左邊之孤木獨撐,無可告訴,無可卸肩,抵此境域,漸知世味。“見”字亦是中年情狀,猶人之曲腿,若暫歇倦足,又若為世事而無奈屈膝,觀之可以悽愴傷心者矣。“一回老”三字一氣呵成,經種種之世事,漸至老境,枯形閱世,水瘦山寒,蕭索數筆任橫斜也。復讀邊款,“同樹異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有幾日作弟兄”,更是慨然何似。予讀此印,實慨人生。

回想與岐兄之相識相交,亦可謂“一回相見一回老”,惟此句之“老”,更似專指在下。古人而立蓄須,今時多不爲之,予蓄須,非為延傳統法脈,初不過扮酷耳,孰料年與時馳,漸為霜染,進而皤然,頓生老態。岐兄長余十余齡,然面無寸草,身形似塔,開山膀而臂可走馬,微信裏更時常“擼鐵”,其壯可知。予身怠惰,腹大中空,相形慚慚也。

予吃貨也,岐兄亦好美食,時以烤肉相呼相約,爐火熊熊,作傾盞之歡,常常人散之時已月過中天矣。於岐兄其人其印,以上漫說,去其實績,千不及一,不過聊述所感,識者一哂。


▲2017年5月中日篆刻聯展活動在日本京都美術舘

▲2014年4月大方無隅——中國篆刻書法日本展

▲年輕時愛騎摩車



 作 品 欣 赏


▲長風破浪會有時

7.6cm×5.2cm×75cm 老撾石




▲無官一身輕

5.1cm×5.1cm×12cm 老撾石




▲一寸光陰一寸金

3.6cm×5.5cm×7.3cm 老撾石




百感交集

4.5cm×4.4cm×8cm 老撾石




▲種瓜得瓜

3.5cm×3.5cm×15.3cm 老撾石




▲羽化為神

5cm×5cm×6.5cm 老撾石




▲德不孤必有鄰

5.5cm×5.5cm×8.5cm 老撾石




▲安步當車

4.3cm×4.3cm×9.3cm 老撾石




▲大公無私

3.9cm×3.9cm×9.7cm 老撾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4.3cm×4.3cm×10cm 老撾石




▲一回相見一回老

4cm×4cm×13.5cm 老撾石




▲延年益壽

4cm×4cm×6.5cm 陶瓷




▲與華相宜延年益壽

5.4cm×5.4cm×5.7cm 老撾石




▲老復丁

4.3cm×4.3cm×11.3cm 老撾石




▲一壺濁酒喜相逢

4.7cm×4.7cm×8.5cm 壽山石




▲佛造像

3.8cm×3.8cm×15cm 老撾石




▲百鳥朝鳳

4cm×4cm×11.5cm 老撾石




▲種豆得豆

3.3cm×3.3cm×10.5cm 老撾石




▲心底無私天地寬

5cm×5cm×11cm 老撾石




▲寧醜毋媚

4.6cm×4.6cm×9.3cm 老撾石




▲修身豈為名傳世

4.2cm×4.2cm×9cm 老撾石




▲看似尋常最岐嶇

4cm×4cm×9cm 壽山石




▲以柔克剛

3.6cm×3.6cm×11cm 老撾石




▲逼上梁山

4.1cm×4.1cm×10.5cm 老撾石




▲金石可鏤

3.5cm×3.6cm×11.5cm 老撾石




▲山水方滋

3.8cm×3.8cm×8.5cm 老撾石




▲三頌堂

4cm×4cm×10.5cm 巴林石




▲吾道一以貫之

4.5cm×5.5cm×12.8cm 老撾石


▲延年益壽永受嘉福

3.3cm×6.3cm×5.5cm 昌化雞血石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篆書中堂 60cm×180cm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全文(釋文略)




▲李太白醉酒詩

篆書 177cm×68cm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心經》

篆書四條屏 138cm×36cm×4

《心经》全文(释文略)




▲欲窮更上篆書聯

132cm×32cm×2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漢瓦當吉語

篆書中堂 138cm×68cm

,延年益壽,永受嘉福




▲秦嶺深處有人家

紙本 46cm×69cm




▲加拿大班夫印象

紙本 53cm×77cm




▲觀印圖

紙本 53cm×99cm




▲與華相宜

紙本 80cm×97cm




▲紫砂壺

材質:紫砂

規格:18cm×11.5cm×8.5cm

釋文:《心經》全文(釋文略)




《印坛点将·岐岖》购书通道↓

《印坛点将·岐岖》是由中国篆刻网提名,岐岖先生著,李平先生主编,傅嘉仪先生、沈鹏先生、贾平凹先生、李成海先生题签,赵熊先生题词。收录了作者篆刻作品72件,书画、瓷绘、刻壶作品55件(套)。

【开本】:787mm×1092mm 1/18

【规格】:16.5×25cm,厚约2.2cm

【页码】:260P

【书号】:ISBN 978-988-77837-6-3

【出版】:中国篆刻出版社

【发行】:2017年12月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

欲购买此书,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页面底部原文阅读进入购买。

中国篆刻网当代印人丛书之《印坛点将》系列


  由中国篆刻网策划、骆培华总策划、李平主编的《印坛点将》系列丛书是中国篆刻网服务当代印人的系列活动之一,丛书由广州华隽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篆刻网实体公司)编排设计,中国篆刻出版社出版。丛书作者采用定向约稿和投稿后专家委员会审定的方式确定。作者皆为当下印坛创作实力强,理论水平高,屡获大奖的实力派印人。汇集他们的作品出版发行,既可起发掘印坛新秀,弘扬篆刻艺术的作用,又可供广大篆刻爱好者学习赏鉴,充分体现了中国篆刻网“弘扬印学传统,关注印坛创新,发掘印学资源,服务当代印人”的宗旨!

  该系列丛书每人独立成卷,收录作者篆刻、书画等各方面的精品之作,配以生活创作场景、自述或师友评论文章,采用全新的编辑体例,力争打造篆刻出版的新标杆!丛书每卷最低180P,多者接近300P,采用四色全彩,特种纸印刷,印制考究,装帧精美,实为品读闲赏不可多得的典藏精品!


 《印坛点将》系列丛书出版情况:


  已出版:

   邵 晨、倪和军、江继甚、王云山、

   汤忠辉、刘洪洋、吴汥涌、陈明德、

   柳晓康、杨 华、张呈君、张 钧、

   魏晓伟、李 平、戴 文、郭 晶、

   吴贤军、张 铭、杨祖柏、吴颐人、

   孙佩荣、高 帅、刘 健、谢辉旺、

   张 威、林 尔、马东生、张建华、

   姚伟荣、逯国平、陈 浩 、岐 岖



  即将出版:

 翁石匋、周 斌、程二军、

 魏 杰、彭大磬



《印坛点将》系列丛书征稿启事地址

扫描或长按上方二维码了解详情


《印坛点将》系列丛书销售地址:中国篆刻网官方微店




若想了解更多相关资料,请扫下面的二维码或添加微信号:zgzkw_com 关注中国篆刻网官方公众号!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