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视点】按需出版印刷:黎明来临否?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按需出版印刷(Printing on demand),简称POD,这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在国内的出版印刷市场上仍然鲜有成功案例。有些实力雄厚的印刷厂,斥资数千万元引进大型的数字印刷机,吸引了很多出版单位的关注,但在价格、质量、流程与服务等方面仍有不少尚未突破的瓶颈。数字印刷的价格,虽然比以前降了很多,但印刷上千本书的成本仍然让出版单位难以承受。市面上有种说法,认为按需印刷只服务于数量少的短版图书,这在出版单位的生产与销售码洋中所占比例甚少,对于出版行业无关痛痒。那么,是否按需出版印刷的前途就仅此而已呢?对此,笔者持否定的态度。随着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数量越来越少,按需出版印刷一定会成为市场主流,只是要看清问题和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

  现状

  成功案例少 市场影响有限

  首先,先来明确一下“按需出版印刷”的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顾名思义,按需出版印刷就是按需要提供的印刷服务。按笔者的理解,这个“按需”应包含3个要素:数量、时间、地点,三者缺一不可。简单地讲,按需出版印刷就是按出版单位需要的数量、时间和地点提供的印刷服务。

  数量,指的是出版单位真正需要的数量,或者说能卖出去的数量。不是一个盲目预估、不切实际的数量,更不是受印刷企业“起印量”所限、不得不多印的数量。时间,指的是交货的速度,既包括印刷企业的印制时间,也包含物流的送货时间。在其他市场都把加速分发放到应有高度的情况下,出版市场仍然普遍接受长达7天的印制时间,再加上物流和仓储,即使是加印的图书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和读者见面,这种效率在如今竞争激烈、热点快速转换的市场上是不占优势的。地点,指的是印刷公司把书送到批发商、零售商,甚至直接送到读者手中。而不是先送到出版单位的库房,再到批发商的库房,再到零售商的库房,最后才到读者手中。其中差不多30%~50%的图书连读者的面都没见到,又直接被退回了出版单位的库房,开始了漫长的积压,等待着报废。

  然而,目前市场上能够有效解决如上3个要素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先说数量,抛开出版单位预估印数的因素不谈,数字印刷的兴起,无疑解除了长期以来的“起印量”限制,但是质量、纸张和价格仍然是限制因素。数字印刷的质量,尤其是带网点的图案跟传统印刷相比,尚存差距。对出版单位来说,专用卷筒纸张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小的约束。在价格方面,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价格平衡点已经接近1000册,虽然近两年有些数字印刷厂家为了拓展市场,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价格,但是数量超过千册之后,其价格就难以与传统印刷相媲美了.。那么如果一本书预计是赔钱的,它就很难立项了。

  根据核算,同样为一本2000册的图书印活,取消“起印量”比未取消之前便宜大约3500元,这为图书实现赢利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数字印刷和传统印刷的有机配合,可以把印量在四五百册及以下的印件交由数字印刷承担,这个数量以上的印件交由传统印刷承担。如此组合相信会为按需出版印刷的发展拓宽道路。

  关于数字印刷的价格,笔者还有一个担心,就目前的低价而言,数字印刷企业是否挣钱?如果只是勉强回本的话,他们能坚持多久?对于动辄上千万元的数字印刷设备,如果把折旧摊进去,按目前有些企业的报价,肯定是要亏损的,据闻北京一家规模较大的数字印刷企业在今年年初关张了,原因就是连续两年亏损了1000多万元。如果数字印刷企业在经营中存在不稳定因素,那么出版单位贸然跟进的话,在业务可持续性、电子文件流失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风险。

  再说时间,目前市面上大多的按需印刷,往往并不能真正提供快速交货的服务,几百本书往往也要一周的时间才能交货,甚至也要出版单位像对传统印刷企业一样不断地催货。据笔者所知,部分数字印刷企业从管理理念到流程仍然是传统思路,结果肯定不会理想。如果不能快速交货,出版单位只能多备库存,以便及时发货,谈何按需印刷。

  至于地点,不少出版单位依然沿袭传统的验收、入库和财务流程,不允许直接发货;而印刷企业基本没有标准化的、有保证的物流平台,能够让客户即时报价、下单和跟进,仅仅靠人工的非标准化操作模式,根本无法承接大量的物流分发任务。就如上现状而言,不管是出版单位的原因,还是印刷企业的原因,代为分发,减少甚至消灭库存,还都是海市蜃楼,大造货、大库存、大报废的局面仍然如故。目前所谓的按需出版印刷,已经成了数字印刷的代名词,只是部分解决了超短版图书的生产问题而已,市场规模很小,无论对印刷还是出版市场影响都极其有限。

  价值

  消除大库存 突破赢利旧模式

  按需出版印刷的核心价值是解决出版行业存在的大造货、大库存和大报废的难题。在小批量图书的加印方面,按需印刷降低了印制成本,既解决了读者买书难的问题,又为出版单位带来了额外的利润,同时还减少了内容资源的浪费,实现了绿色环保,完成了更广泛的文化传播。

  目前出版行业大造货、大库存、大报废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出版单位的效益。谁都不能肯定一本书会卖出多少,都不愿意冒断货的风险,教材报废相对少,学术书和大众书则较多。现在业内的模式是先印后卖,如何才能先卖后印呢?这是出版单位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出版社担心先少印一部分图书试探市场后,会引发盗版问题,所以要冒着大库存的风险多印多发,全国各地同时上架。但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如果能实现先卖后印,组合数字印刷和传统印刷两种方式,由印刷企业按需要的数量印刷,按需要的地址发货,辅之以快速的到货时间,一定会给读者以非常好的客户体验,同时也降低了库存量,减少了库管人员和库存报废。虽然图书单价成本会略高,但是综合成本肯定是大大降低的。

  小批量加印,取消库存,按需印刷也能创造利润。大多书店和网站都遵循着“二八定律”,即上架的图书只有20%是新书,销售的主体还是旧书。当有读者需要一本已经断货的旧书时,可能会因为错过了这本书的销售期而无处可觅。即使选择订购,对出版单位而言,由于数字印刷单价过高,导致无利可图,而选择传统印刷受制于“起印量”的限制,以及入库、出库、物流发货等多项成本,同样没有兴趣去生产。如果采用按需印刷的方式,紧紧围绕数量、时间、地点3个要素做文章,持续地降低印制成本,由印刷企业代为分发,大大地缩短从印制下单到交到读者手中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只要超过一个盈亏平衡点即开始生产,读者既能买到书,出版单位也能有额外赢利。以一本16个印张的图书为例,每个印张定价2元,即定价32元的图书计算,如果批发折扣是6.5折,那么单价20.8元就是这本书的平衡点,数字印刷200本的单价约12.5元,取消“起印量”传统印刷500本的单价只有约10.6元。

  每个出版单位对于要出版的图书都会做出评判,其中是否赢利是很重要的标准。因此有不少小众图书根本就没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在评审时就被枪毙掉了。但是对读者或出版单位而言,他们真的没有价值吗?采用按需印刷的方式,通过降低印制成本和降低库存、分发等综合成本,适当提高定价,原来不挣钱的书,很可能就挣钱了,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长尾理论的应用市场。

  按需出版印刷减少了大量原材料的浪费,先卖后印,有需求再出版,可以避免纸张、油墨等大量的材料浪费和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达到真正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如果按每年1000亿元的图书市场印制量估算,节省20%都将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

  对策

  各方齐出力 按需定制新趋势

  当前出版印刷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图书品种越来越多,单品数量越来越少,出版周期越来越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出版单位急需在小批量图书上赢取利润,在大批量图书上降低库存,释放库存资金,按需出版印刷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产业链上各方的共同努力。

  国家相关机构应继续严惩盗版,充分保护出版单位的合法权益;出版单位应逐步实现精益管理,营销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实现先卖后印,居安思危,主动改变;印刷企业摒弃粗放式生产管理和传统销售模式,建立能与出版单位互通的信息平台,妥善保管电子图书文件,搭建物流平台,为按需出版印刷做好准备。

  实现先卖后印是按需出版印刷的关键,这既需要强有力的销售平台的支撑,也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版权保护。如果一本畅销书卖了一周后就盗版横行,这会让出版单位不得不多印、多发,四处铺货,一旦书的销路不好,将不得不面临大库存、大报废的后果。

  图书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需要注意。无论是数字印刷还是传统印刷,现在出版单位给印刷企业提供的都是电子文件,通过QQ甚至光盘传递,印刷企业的业务员、制版员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都能轻易地拷贝电子文件,风险太高,极其缺乏保障。印刷企业应建立专门的文件传输平台,接收客户传送的电子文件到专用的服务器,并设立相应的下载和使用权限,建立责任追溯机制。

  出版单位和印刷企业的工作流程要打通。无论是出版方、印刷方,还是物流方,单方面的效率提升是没有意义的,真正需要的是整体的高效。现在的出版印刷流程,印制员下发订单后,印刷业务员来取委印单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再加上漫长的交货期和重复的包装送货,隐形成本太高。如何提升整体效率?打通基于互联网的各方工作流程是关键。出版单位印制员在管理系统内下发委印单,印刷企业的平台上即时生成订单,其中包含自动计算的价格信息、交货时间、各种印制要求和送货信息,开始按需印刷,同时印制员也能通过管理系统随时跟进订单的进度和库存情况,这样才能实现按需出版印刷的核心价值,通过出版、印制、物流各环节整体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赢取更多的利润。

来源: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