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只有一个人的报社:与活版印刷相伴半个世纪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来源:知日


日本秋田县上小阿仁村,有一家小小的报社,身兼记者的加藤隆男,坚持活字印刷近50年。排满A3版面的报纸,需要13000个3毫米的活字。为报纸写诗的诗人84岁,派送员也已经81岁了。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生存的意义。




纪录片《一个人的报社》视频(字幕:iko-team字幕组 )



在日本秋田县上小阿仁村,有一家小小的报社。而上小阿仁村是一个山林覆盖率约九成的村庄。50年前,这里的人口数超过6000,而现在只是一个大约有2500人的小村庄。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村子里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年纪在65岁以上。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村庄里,居然存在着一个连招牌都没有的小报社。报社里唯一的员工加藤隆男,今年已经80岁,负责采访、撰稿、印刷等全部工作。曾经支持起整个日本印刷文化的活版印刷,现在却只剩他和这个小报仍在坚持。使用现在已经见不到的铅制活字,作为周刊,每周日发行的《上小阿仁报纸》已经有了50年的历史。


上小阿仁报社在最繁荣的时候,曾有6名员工,发行量达到1500份。而现在却只有400份的订阅量,也只剩高龄的加藤隆男一个人在坚持。他眼含泪光、却十分坚定地说道:“活版印刷就快走到尽头了吧。就算真结束了,我一个人,也要继续印下去。”


排满A3版面的报纸,需要13000个3毫米的活字,每周耗时3天。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再进行排版。印刷完毕后,再一个字一个字放回原处。这样的工作量对于加藤隆男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他也这样说道,没有空闲的时间,就连感冒的时间都没有。这家小报社,已然成为了加藤隆男的人生。然而,投入了这样全部心血的报纸,订购一个月只需花费400日元(约合人民币21元),维持生计都很困难。


在《上小阿仁报纸》上用笔名“红草子”连载诗歌的福冈绢,现如今也已经84岁高龄。虽然说着只是把脑中的东西写下来图乐而已,但这项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已经成为了福冈绢的精神支柱,和活下去的意义。


除此之外,令人更加难以想象的是,《上小阿仁报纸》的配送工作居然是由一位81岁、拄着拐杖的老人来担任的。老人名叫佐藤哲江,在40年前,前一任配送人离开之后,她便接任至今。秋田县,冬天降雪多,老人在配送时,会把报纸放在外套中保护好,免得被雪沾湿。在收到报纸的当天,她便会不顾天气因素,拄着拐杖出门派送。若是问她原因,她会这样告诉你:“因为肩负着责任啊。”


这家不起眼的小报社对于他们而言,只要还有人等待,就会一直存在。



报社负责人加藤隆男




日本秋田县上小阿仁村报社



活版印刷



笔名为“红草子”的福冈绢



上小阿仁报纸配送人佐藤哲江


相关知识




看完这个纪录片小编很是感慨一番,其实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很多报纸也还都沿用铅字印刷,拣字是个非常辛苦的活。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这种方式很快就被淘汰了。不过,真的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现在的印刷术已经没有了活版印刷的痕迹,而铅字印刷应该算是活版印刷的传承,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是很清楚了。小编想在这里普及一下活版印刷的知识,也算是对他们精神的一种致敬吧。


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人民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


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唐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折叠活字印刷的发明


北宋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改进雕版印刷的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活字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


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


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


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中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人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1965年,浙江温州出土一件印本残页《佛说观无量寿》,经有关专家考证认定为是毕升之后大约50年(1103)北宋时期的泥活字印本,应是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END-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