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新媒体时代报纸改版有没有价值,如何改?——与王宁川、郑晓迪的对话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对话主持人:

夏德元,新闻学博士,编审,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互联网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员

对话嘉宾:

王宁川,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副教授

郑晓迪,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夏德元:美国著名报纸改版专家、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达里尔• 莫恩曾说:“一张生机勃勃的报纸应当不断发现向读者报道世界并解释世界的更好途径。”并且他断言:“报纸隔了5 年还停滞不前, 就不会有新的进展。”这是说报纸至少每5年就要进行一次改版,否则就很难继续生存发展下去了。我们发现,最近几年,我国纸媒一再刮起改版潮,两位对此有何看法?

王宁川:我非常赞同莫恩教授的说法,对国内报纸的改版风潮也持肯定的态度。新媒体时代,媒介与产业融合,纸媒数字化传播,与纸质版融合并行;生活中,许多报纸纸质版也从文案设计,到内容选材,措辞文风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这些改变,显然都是对这一话题的肯定与回应。因此甚至人认为,这个话题似乎不必过度讨论,因为意义不大。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嘛!

郑晓迪: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仅仅把报纸的变革局限于改版上,显然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

夏德元:郑老师此话怎讲?

郑晓迪:据2017年6月皮尤报告(Pew Research Center)披露,美国网民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为67%,远远超过了传统纸媒。随着大量报纸用户向社交媒体迁移,美国报业进行了策略调整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新闻阅读量的增加,美国报业的订户和广告收入每况愈下,报纸新闻业裁员现象屡屡出现。近年来,美国报纸媒体在人才构成、内容定位、传播渠道、盈利模式等方面不断寻求转型探索,这些探索经验可以为我国报业转型提供借鉴。

夏德元:郑老师一下子把话题引到了报纸转型发展的时代主题上了。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的全面展开,无疑是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的大背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的改版是否还有必要,或者还能奏效。请两位就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王宁川:我觉得在目前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报纸的改版还是有效用的。与其他产业一样,传统纸媒,也会经历一个半衰期,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从朝阳到夕阳,从鼎盛到困境,求新,求变,求突破,在转型基础上谋生存,求发展,获收益,即如何能“一直好好地活下去”,对一个行业来讲,是一个永恒且现实的问题;对新闻人来讲,也是一个需要持续面对与不停思考的问题。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报纸改版,不仅仅是有没有价值的问题,更是传统纸媒的意识自觉,是应对技术革命、产业升级,自觉在微观层面上所采取的一种措施,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生存”与“发展”,不要被新媒体所淘汰。这可以说是时代倒逼改革,也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易经》中“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夏德元:王老师的意思是不是,纸媒自有其天命,在其寿终正寝之前,该做什么还是要做,既不能等死,更不能,而是要活出本来应该有的模样来,所以改版是正常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没有讨论的必要。是这样吗?

王宁川:是这个意思。后现代语境下,技术革命引发了传播革命,尤其是自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从新闻门户时代过度到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话语权也随之发生了转移,官方话语不再一家独大,受到了来自民间话语的颠覆与挑战。这些客观因素,对传统纸媒的巨大冲击,是史无前例的,毋庸置疑的。总之,可以这样理解,报纸改版,是技术革命所必然引发的自我调整。报纸所能做的,就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技术,内容,形式和传播路径上寻求变革,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

郑晓迪:我不太同意这样的观点,我认为纸媒应该将工作的中心放在整体转型上,而不是死死抱住纸张这个形态不放。在目前的大背景下,改版不是没有作用,而是有反作用;不仅浪费精力,还耽误了转型的正事。即使不能说是南辕北辙,至少也是瞎折腾。

夏德元:那依郑老师所见,您认为报纸的转型应该如何着手呢?

郑晓迪:我也不是一味地反对改版,而是觉得在确定怎么改之前,要看到变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要害。在数字新闻团队组建的基础上,美国报业对新闻的界定更加清晰,报纸的功能不仅是资讯的传递和事件的呈现,应回归新闻的本质,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根本需求,坚守“内容为王”的新闻本质,坚守新闻质量也是美国报业与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平台进行抗衡的杀手锏。实际上,在公众对优质、专业、权威新闻的需求难以在鱼龙混杂的网络媒体平台上得到满足,而报业要想突破自身发展的困境,可以发挥其在品牌、人才、公信力等方面的优势,精准满足用户的不同新闻需求。

夏德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经验对我国报业的转型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报业近年来大规模的改版实践,是不是也有许多亮点,反过来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样板呢?

王宁川:夏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发现,在中国报业近几年的改版潮中,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很有特色的案例,让人眼前一亮。比如《中国青年报》1993年实行第一次改版,1999年实行第二次改版,2014年、2015年、2016年,中青报一直在改。2017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周六、周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放弃周末纸质报纸,将精力投放在新闻客户端上。“难道中青报要取消纸版吗?”“不会!”面对疑问,《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坤说,“虽然中青报周六日不出版报纸,但是我们现在比过去要多忙一倍不止。我们现在是24小时出版中青报,凌晨一睁眼,中青报便进入工作状态。”

夏德元:我也注意到,《光明日报》从2016年底到2017年初,也集中进行了三方面的改革: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有所为有所不为;三重去产能重聚核心竞争力,减支增效;增强产品意识,营造良好用户体验。为其他报纸类似改革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两位有何评论?

王宁川:目前报纸改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报纸根据社会和自身需求,不断对版面进行调整。这项工作,报纸一直在做,并不是新媒体时代特有现象;二是报纸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数字化与纸质化融合,并行传播,尤其是纸媒数字化,不仅使信息传播更具辐射力和渗透力,也使报社经济收入更加多元化。传媒团队可以利用自身平台和技术优势,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代管运营,整体打包等形式,例如帮助企业做电商平台,APP,微博,微信公众号营销等,这些营销手段,其实就是“互联网+经济”在传播业的具体表现;三是报纸以技术为媒介,在自身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在因势利导,将话语权再度反转,从网络引领潮流到数字化的纸媒引领网络潮流。例如,央视新闻,,中青报等都早已一改八股文风,行文更接地气,同时在技术上也通过公众号等平台抢占网络话语制高点。

郑晓迪:据我观察,国内外报纸改版成功之处,有三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坚守报纸的“公共性”、寻求精准定位突破以及在深度报道上发力。当前互联网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冗余超载、虚假新闻、标题党等问题突出,并没有满足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尤其是对权威、优质、深度新闻的需求。报纸通过改版,一定可以在这些方面大有作为。报纸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专业性优势明显,虽然互联网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但一些重大选题、重要专题的报道只能由专业媒体来完成。美国报业在新闻界仍存在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进行“付费墙”内容收费的尝试,主要是因为报纸发展策略中,减少了对资讯新闻报道的篇幅,因这些新闻公众可以便捷地从社交媒体上获取,重点对重大选题和专题进行报道,在历年普利策新闻奖中,报业专题报道的表现不凡,就很能说明问题。

夏德元:从最近几年中国报业的关门潮和改版潮中,我们看到报业从业人员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互联网对传统纸媒的冲击,而且希望能通过变易来寻求突围,两位认为这样的突围会成功吗?

王宁川:我觉得报纸气数未尽,有作为比没有作为更令人期待。

夏德元:以王老师的乐观,您认为接下来报纸改版应该从哪些方面寻求突破呢?

王宁川:畅想我们未来报纸的改版模式,首先,报纸改版或可多尝试走“群众路线”,更关注民生领域,多增设能促进公众参与,协创,互动的话题和版面,为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提供一个对话平台。,关注民生,报纸改版或可致力于传统文化复兴,发掘民俗以及各类文化遗产。报纸上不仅要有专家学者对文化的通俗化解读,也要有民间学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和传统艺人,匠人等文化遗产传承者的见解,争鸣,表演与展示。第三是新媒体时代,纸质报纸应逐渐走向低碳环保,控制成本,降低消耗,节约能源,注重资源的再生性,可回收性,循环利用性。例如,尝试适当降低纸质报纸的发行频率,或者寻找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的纸质材料。第四是从未来主义角度看,报纸改版或可与创意产业相结合,推出奇幻化、科幻化的阅读体验模式。例如,读者通过特定阅读器,扫描代码,或是直接裸视,便可对报纸进行动态化、立体化、全息化的体验。如果读者可以进行3D,4D,5D甚至更高维度的特效阅读体验,这就有点类似于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的《预言家日报》。或者,用户中枢神经与网络链接,融合成“网络生物”,意识以“化身”的形式在数码世界遨游,“交叉穿越”式地进入各类报纸的虚拟空间。虚拟现实中,用户,包括新闻人自身,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体验同一事件,也可以和网络虚拟社区中其他体验者进行交流互动,甚至还可以将某些新闻事件通过电脑技术进行游戏化,影像化模拟还原,用户进行情节与角色体验等等,这类似于《黑客帝国》,《盗梦空间》,《阿凡达》等科幻作品中角色对虚拟现实的体验。

夏德元、郑晓迪:太棒了,但愿王老师预言成真

(说明:本文在《传媒评论》杂志发表时,标题和文字均略有改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