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官媒反思集中文印!制度问题?初衷问题?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点击上边的《兵哥谈兵》即可每天查阅精彩内容。


01

        

官媒也开始反思集印问题了。

        


曾经有段时间,自媒体上对集印问题多有吐槽。吐槽的核心点大多是因为集印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使大部分工作时间都耗费在无意义或者意义不大的打印登记、排队上。

        

有人曾经犀利的评价道:


外面已经全自动化收割了,而我们还试图打造最锋利的镰刀!

        

是的,对比公司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办公模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内部办公采用的仍然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效率比较低的方式。

        

笔者曾经在开展系统内部住房调查时,拜访过几位转业干部。他们基本都在地方政府部门担任公务员。在聊天过程中,着重采访了他们现在的工作方式与以往有何区别。

        

几位转业干部觉得最大的区别就是转业后办公办事要方便得多。

        

每天早上上班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然后打开办公软件系统。如果有需要本身职位处理的事情,例如邮件或者需要签批的文件,都会以电子版的形式传到办公系统中。对于不是很复杂的文件,上班不到一个小时以内,就能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完毕。

        

笔者当时十分惊叹于地方政府的办公模式及效率。原来同样是体制内的单位,竟然也有如此大的差别。

        

反观集印制度实行以来,所有办公人员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效率相较以前低了很多。为了起到保密的作用,而牺牲效率,对于保密本身是否起到了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呢?


02

        

官媒转发的那篇微博链接,讲的大致也是一个问题。其中心思想是集印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各项政策制度落地的过程中,却违背了当初的初衷。

        

我不仅想到前几年有一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


我们往往走的太远,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原来我们忘记为什么出发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经常都会发生。

        

那么我们不仅要探讨一下初衷和制度的关系问题。

        

为了起到保守秘密,封堵泄密漏洞的作用,我们采取了集印制度。将以往分散在各个办公室的打印机统一收回,一个不留。进而建立集中文印室,相关部门有需要打印的材料,全部拿到固定的场所去打印,并进行登记造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登记状况如何,相信有经验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随着这项制度运行已久,发现很多现实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说有些专用的统计软件,或者财务办公电脑,因为本身无法不能安装水印系统,每次进行集中打印就有很多困难。

        

作训部门生成出来的材料,大部分密级较高,在集中文印室人多眼杂的情况下,容易泄密。

        

干部部门经常要制定各种干部调整方案,在人多眼杂的集中文印点打印时,也很容易出现泄密情况,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正是因为诸如财务部门,作训部门和干部部门遇到的如上问题。于是,就渐渐的在相关的部门各自成立了内部文印点。

        

那些所谓的保密性质要求不是很高的部门,仍然集中在文印室打印,而其他所谓的保密程度要求较高的部门,仍然是各自分片打印。

        

这就是集印制度的现状。

        

本来是为了防止泄密,保守秘密安全,从分散打印到集中打印。但同样是为了保守秘密,防止泄密,又从集中打印变成了分散打印。

        

集中文印制度的尴尬就在这里突出显现。

        

那么到底是初衷错了还是制度错了?

        

应该说初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制度的制定人只是在一厢情愿地制定制度。在不进行深入调研和探讨的前提下,草率的出台一项制度,而自己本身又是这项制度的局外人。


03

        

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前,很多体制内的单位,包括体制外的单位,在处理办公相关信息时都采用的是以纸质打印为主。纸质打印不可避免的就会成为很多人窃取秘密的载体。

        

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以往的纸质打印为主的办公,渐渐的已经过渡到了全面电子化无纸办公,失泄密的主体已经不在于纸质载体,而在于电子载体。

        

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身体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但是脑子还停留在信息化时代以前。

        

就像现在的体制内,很多时候我们采用了很多高科技,例如多媒体幻灯片、各种不兼容的办公软件,各种相互独立的统计软件,等等。但我们处理这些信息的模式,又与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者的一个朋友曾经因为工作原因,与地方军工企业常打交道。有时涉及到外出办公需要用车时,他往往不太愿意从系统内部申请车辆,繁琐的手续、有限的车辆和僵化的申请流程,导致用车不胜其烦。反倒是给地方军工企业打个电话,企业总是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派出车辆解决问题。

        

说白了,他们是效率导向,我们是责任导向。


04

        

我们再回归到关于初衷和制度这个问题上去。

        

绝大部分的初衷都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在制定制度的时候,一开始就出了问题。

        

曾经的夏季军帽推出的时候,官媒一片赞扬,基层却一片吐槽。

        

等到后来推出新式的体能运动服和新式布鞋时,仍然出现类似的情况,官媒一片赞扬,基层一片吐槽。

        

以此为例,上层再考虑补齐被装体系短板的情况下,立项生产某样服装,这个初衷本身是非常好的,但偏偏是在完善这个初衷的过程中,缺失了初衷所对应的人员主体的参与。

        

这就说明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合理的制度保障。

        

作为制造生产大国,我们能生产出销往全世界的衣服、鞋子、帽子,可却偏偏生产不出让基层官兵满意的衣服,鞋子,帽子。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强烈的讽刺吗?

        

正如官媒最后所呼吁的一样,莫让好的制度背离初衷,其实是混淆了这个问题的本质。


正确的思维逻辑应该是:

为了实现好的初衷,该怎样设计一个好的制度?

        

如果连初衷和制度的本末问题都没有搞清楚,那么过去的怪现象到了将来仍然会再次发生。


那种官媒一片赞扬,基层却不买账的尴尬局面,希望永远不会再上演。


投稿邮箱:93759540@qq.com

剑戟如梦

姑且也自卖自夸一回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