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书厂】京华印书局:夕日之煌,唯余木梯(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电梯的门是铁栅栏


说话间,她带我到了三楼电梯入口处。这个入口处果真与寻常所见不同,而今的电梯门都会是两块金属板全封闭地遮挡,不可能看到电梯井,然眼前所见的这一个,却是手拉的铁栅栏门,里面黑洞洞的电梯井,看的很是清楚。我扒着栏杆向里张望,果真看到了侧墙上的木导轨。



在电梯井内,果真看到了木导轨


在我张望的过程中,吕东找来了一位先生,此人拿来钥匙跟我说,要想看电梯,可跟他前往一楼。于是我就跟着这位先生,沿着另一侧的楼梯向下走,看到每一层的大厅都设计成了精美的书房状,里面摆放着许多中国书店的出版物。



一楼的电梯口



拉开铁栅栏门后的情形


来到了一楼,这里的格局仍然保持着当年装卸车的水泥高台,看上去依然是仓储间的模样。带我前来的先生拉开了一楼电梯的铁栅栏门,果真里面有一个陈旧的木电梯厢,电梯厢的木条虽然涂着油漆,但仍然能感觉到,这也是当年的旧物。



我小心地走进了轿厢


我小心地走进电梯厢,看到了里面简陋至极的按钮,这种按钮的样式就如同40年前拉绳开关的拉盒。这位先生告诉我,这个电梯前些年还在使用,近些年已很少开动,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他又告诉我说,这个电梯其实挺耐用,因为电梯间里的木导轨从安装使用到如今,已经近百年了,却未曾更换过。我刚才还打算请这位先生给电梯通上电,让我试乘一番,闻其所言,我马上打消了这个好奇心,于是问他,楼里头哪里还有当年京华印书局的旧物。他用手在空中画了个半孤,同时跟我说:“整个大楼都是啊!”他停顿了一下,又指着旁边的一扇门说:“这对木门没有更换过,你可以拍照。”



这两扇门是京华印书局的原物


关于京华印书局的来由,我查得的资料却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有的资料说,京华印书局的前身是清朝官办的直隶官书局,而直隶官书局又是由康、梁所办的强学书局改组而来者。但这种说法跟邓文锋先生所著《晚清官书局述论稿》有较大不同,此书中说,直隶官书局当年分别是设在保定和天津,而北京却未曾开设。虽然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记载有一位宋魁文的人开有直隶书局,但汪家镕先生认为,那是私营书店,而不是官书局,因此说,将京华印书局的前身称为直隶官书局,似乎没有看到相关的文字佐证,更何况强学书局的前身按照资料记载,应该是京师官书局,因此这种说法似乎不能成立。



透过缝隙,我看到上面仅有一根钢丝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京华印书局最初为清朝官办的撷华书局,19055月,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将此书局买下,改称为京华印书局。关于第一种说法,王之恕和宣芦两位先生曾经写过一篇《北京京华印书局50年》的回忆文章,此文的第一句话就是:“京华印书局,是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商务印书馆出资接盘清官办直隶官书局后的命名,实际是商务印书馆设在北方的印刷工厂。”王之恕和宣芦两位作者曾经分别当过京华印书局的经理,两位当事人的回忆录当然可信度要比其他说法高,他们也说,京华印书局是由直隶官书局改建而来者,这让我也不知如何适从。



电梯旁的介绍文字密密麻麻


王、宣两位作者还对京华印书局的名称来由做了如下的解释:“为什么不直接命名为商务印书馆北京厂,而另名京华印局呢?据闻和当时与官书局的约订有关。传说直隶官书局,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的强学会改组而成,康、梁所用的四方双人办公桌,现尚在京华印书局内。《清史稿》记载置管理官书局大臣是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其下附注:‘先是,京师设强学书局,详练时务,至是改归官办。’查康有为创立强学会,是在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七月。根据置管理官书局大臣和强学会创立时间的先后,及康、梁办公桌现存京华印书局内的事实来推断,前后经过似尚可信。……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资接办,不但将机器设备全部作价,即官书局出版未售的木版印刷书籍及木版,亦全部价购。当时官书局所有对外承印的书籍业务,亦由商务印书馆全部接下。而商务本身的出版物,并未在该厂生产。因而厂的对外名称,既不用官书局,也不用商务印书馆,这是京华印书局命名的由来。



二楼的电梯旁情形


这段话虽然解释清了京华印书局的来由,但这个回忆确实出现了小的失误。文中提到的强学书局,其实后来变为了孙家鼐所管理的京师官书局,而非是文中所说的直隶官书局,因此说,商务印书馆接盘者,应当是京师官书局,而非是直隶官书局。



二楼的书架



这个书架有些奇特


商务印书馆曾经有很多年是中国印刷业的龙头老大,因此他组建起京华印书局之后,迅速地让这个印书局发展壮大起来。《北京革命史简明词典》中,在京华印书局一条中有如下评价:“1920年在虎坊桥改建新厂房后,生产各类日趋完备,营业进入鼎盛时期,不仅居北京印刷业首位,且属全国实业界巨头之一。”王、宣两位先生对早期的京华印书局也有如下的描述:“1920年新屋落成,内部机器设备,有了大量的更新。业务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高涨,书籍杂志的印刷需要日多的情势,一反前一阶段以印刷有价证券、单据、账册为主的方针,转而同时大量承接排印书籍刊物。大批机器工具,从上海总厂运来。增设了打纸型、浇铅版、照相铜锌版、胶印、珂罗版印刷等车间。……业务发展盛极一时,在当时的北京,不仅占据印业的首位,而且成为实业界的巨头之一。职工达400人左右。



电梯旁变成了书房


1932年,上海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大火烧了两天两夜,致使整个公司的营运迅速萎缩,同样也影响到了京华印书局。,京华印书局的业务又得以恢复。19545月,京华印书局实行了公私合营。到了1964年,这里又跟其他的两个印刷厂合并为第二新华印刷厂,此后这个书局就不存在了。



三楼厅堂景色


虽然有说明牌挂在那里,也有这么多的史料记载,但在我的心目中,一想到这座大楼永远是中国书店的大库,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人也就营造出了不同的历史观感,就如楼上方的那座大钟,在吴保真等老员工眼中,它永远是京华印书局的象征。他们说,那座大钟是从德国进口的,当年每两周要上一次弦,后来那座钟的发条渐渐松弛了,就改为了一周上一次弦。他们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每说到此,都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在我眼里,每看到这座钟,眼前晃动着的,都是一架子一架子的线装书,所以,我要向京华印书局的老员工们致歉,因为我写此文的初衷,是为了纪念京华印书局,然而这篇文章却写成了浇我心中块垒的怀念。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