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CHINA PRINT 2017 | 且看方正电子在POD按需印刷领域放大招儿!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5月9日-5月13日

第九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CHINA  PRINT 2017

即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开启!

E2-009 展位

方正电子与您

共创印刷新价值 


一场印刷盛典,一次视觉盛宴已经临近

方正电子将在1000平米绚丽展位上

呈现针对印刷领域多个细分市场的

应用方案和核心技术。

其中针对当下行业热点POD按需印刷,

将重磅打造POD按需印刷解决方案展区

完整呈现图书POD按需印刷解决方案。

此外,围绕图书按需印刷新生态,

将与业界同仁共同进行重量级发布。

好奇了有木有,小编给你提前爆料~


共建POD按需印刷新生态

——方正电子POD按需印刷

战略合作联盟发布会

5月9日下午 14:00-14:50

地点:方正展位E2-009

战略合作联盟由方正电子发起,行业协会、出版单位、电商、科研单位、印刷企业、印刷软硬件设备开发商、耗材提供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旨在充分凝聚联盟成员的力量,实现互助互惠,信息共享,共商共赢,协作创新。共同推动按需印刷生产模式的广泛应用,推动中国出版印刷业的产业技术升级。

下面,小编要为大家分享一篇精华文章,

本文由电子家技术大咖应行业专业杂志《数字印刷》之约撰写

与我们详谈按需印刷的新趋势~

Let's go!

喷墨印刷——书刊印刷的未来之路

文 | 周震东 宗义刚  · 转自| 《数字印刷》四月刊

在全球互联网产业刚刚露出萌芽的1995年,IT新贵比尔盖茨的全球畅销书《未来之路》出版了。这本书对智能手机、无线网络、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等新兴技术和产品做出了一系列预测,今天,这些技术大都已经演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代,印刷业界已经对未来基本达成了一致看法,即数字印刷会在各个领域取代各类传统的印刷方式。岁月流转,转眼已是2017年,我们看到,喷墨印刷在桌面印刷领域的确已经大行其道,在陶瓷打印等工业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然而,在最主流的出版、商业印刷领域,人们却发现其迟迟不能普及。尤其是出版业,大部分书刊印刷企业仍然在沿用制版加上胶印机的传统工艺。业界的专家们也提出疑问,既然数字喷墨印刷是实现出版业POD(按需印刷)的必由之路,为何走起来却如此艰难呢?

于是,我们走访调研了许多应用喷墨印刷的企业,与他们一起分析和探讨,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出版喷墨印刷普及的最大拦路虎是“盈利窘境“!

以占据全国图书市场半壁江山的北京地区出版市场为例,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工价平衡点大致在800至1500册,2016年利用数字印刷实现按需生产的总产值大概在1.5亿元(含纸)之内,占图书印制总产值的比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更糟糕的是,在已部署的十多条数字喷墨生产线上,我们看到高企的数字印刷工价压缩了需求。进而,全北京出版社符合条件的短版印刷需求填不满这十几条生产线的产能。过剩的产能与设备折旧,共同导致了喷墨印刷应用的盈利窘境。

印刷同仁不禁感慨,莫非前途一片迷茫?

于是我们换个角度,站在出版市场的角度来看看按需印刷。

中国出版社的最大痛点是库存,库存给中国出版业带来了高达千亿的成本压力。要想化解库存,就得变大批量印刷为小批量印刷。我们看到,多数应用了喷墨印刷的印企,实施的都是“阶段性工价体系”,也就是500册以下的小印数采用高工价,印量越大,工价越低。该模式沿袭传统印刷的生产模式,掩埋了数字印刷每本书生产成本固定的优势。这也造成了当下用数字印刷实现的按需初步仍然只有不到1.5亿元的“可怜”产值的现状。造成这种情况的病根在出版单位,止痛剂却在印刷企业。而印刷企业则因为这副止痛剂高昂的成本,忍受着无法盈利的痛苦。

如果从出版社一端起,就转变思路,把降低库存作为运营优化的核心指标。主动拆分印量,变1500为1000+X,X随时加印,并通过与印刷厂的协商,给予X一个合理的工价, 让双方都能从技术升级中获益。也许就能破库存高企之局。

再看交货周期,7天入库是北京地区出版社对传统生产周期的普遍要求,而数字喷墨目前的交货周期在3-5天,并没有很大的对比优势;从发行角度来看,正因为有库存,各地图书订单可以24小时内发货、快速响应市场,因此POD 3-5天的周期会影响市场响应效率;现行的生产方式及周期,也决定了出版与发行过份依赖库存的无奈之举。事实上,如果一条POD(按需印刷)生产线专门服务于某个出版社,这样极端情况是可以做到24小时供货(特殊封面除外);我们再看重印书整体的周期构成:无库存书发行等订单凑数的时间、出版社内部各环节的流程及印数决策周期、印厂生产送库周期、库房重新分拣打包的周期、物流的周期,如果POD能在生产周期上做到极致,在工价体系能支撑的前提下,是可以支撑与促使出版社不断改变内部流程、印数决策体系,真正做到按需生产、随时生产、提高库存周转次数、降低报废率。

再说数字喷墨的印刷质量,虽然喷墨印刷与传统印刷相比,由于印刷方式不同导致质量有所差异,但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接受黑白数字喷墨的质量。

(方正桀鹰数字喷墨设备P5600)

综上所述,可以说现行的POD工价体系、供货周期并没有很好的满足出版社按需出版的需求,致使POD的业务量受到抑制;那么,适合POD的图书业务量到底有多大?现在除了教材、教辅、畅销书外,大部分新书起印量在2000-4000册、重印书在1000-3000册,同时现行出版发行模式下的高库存,高报废率等弊端急需改变。如果POD能真正满足出版社按需生产、优化库存的需求,将影响到3000册、甚至5000册以下的图书生产方式。后者一旦达成,对中国出版业的生产方式将会发生颠覆式的改变。

随着北京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大量印企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在行业洗牌即将来临之际,势必会有传统书刊厂站出来,利用新技术响应出版社的需求;而传统书刊厂投资POD,具有巨大的先发优势:外来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架构,初始综合运营成本很高,而传统书刊厂可以利用成熟的管理架构,充分利用现有的业务、场地、人员、封面印刷、精装印后、送货等现有资源,除设备投资外,很小的代价就能建立完善的POD生产线,并具有初期运营成本低的巨大优势;只要传统民营书刊厂敢于自掏腰包投资POD生产线,POD的春天还会远吗?

因此,只要出现工价体系合理、生产周期快的POD书刊印厂,将完全有可能匹配出版社降低库存的真实需求,从而逐步颠覆当前的整个生产模式。

让POD生产线买得起、用得起、能赚钱,将是未来几年里设备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努力奋斗的目标!

更多内容,精彩回顾

共创印刷新价值丨方正电子CHINA PRINT 2017盛宴即将开启

包装can talk,现在都这么聊天~!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