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世界第一例的印刷出版业反垄断主张,就在中国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1

03-2018

读者的需求改变更直接影响着出版业的变局。

出版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出版技术进步史。技术固然重要,也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如宋代火药、活字印刷并未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传到西方情况才发生改变。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

出版史关注书籍作为媒介工具在公众传播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与怎样发挥作用。而我国雕版出版的历史过程大致是: 孕育于隋唐, 成熟于五代, 推广于两宋, 鼎盛于明清。

隋唐:不谙出版业务的朝代

Budding of publishing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就开始出现,但 书商或工匠不断刻印作品, 主要是刻印佛像、与历书等。有时, 书商也刻印文人的作品,例如吴越书商私自刻印白居易、元稹的“杂诗”等。


但是, 唐代文人不将印刷品作为阅读对象, 说明印刷品尚未获得唐代读者的认可。究其原因, 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 唐代书商不谙出版业务。

说唐代书商不谙出版, 可能有些人不相信。需知古代社会的等级次序是所谓士、农、工、商, 士人地位最高, 商人地位最低。宋以前, 书商都是“入籍”的贱民, 地位与奴婢相类, 文化水平很低。

自汉至唐上千年间, 以前书商尚不具备像宋代书商那样可以自营书籍作坊的社会条件,一直是士人制作书卷, 以满足士人自己的需要。与书商相比,士人最懂出版,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书籍是士人心中的最爱, 唐代士人常常把抄本卷轴制成精美的工艺品。

至迟到中唐, 朝野都已知道民间有印刷品在流行。在此情况下, 书商刻印作品再多, 至多是先行者的勇敢尝试,而还没有利用印刷复制全面成功的事例, 所以隋唐是雕版出版的孕育时期

《九经》:结束旧时代,开创新时代

Usher in a new era

在中国出版史上,以冯道为首一批学者刊行《九经》大获成功, 结束了一个旧时代, 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成为雕版出版从孕育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性标志

冯道《九经》的校雠与刻印由国子监主持、向公众出售。从出版过程看, 这次是校书(编辑) 、刻印(复制) 、售书(发行) 三者的一条龙作业, 也是书籍生产与书籍销售的一条龙作业。在中国历史上, 这种三者合一的出版机构, 以前从未有过。

冯道《九经》刊印后向公众出售,创造性地继承以往抄本出版的重校雠、重装潢、重卷面等传统, 大受读者欢迎,开官府“刻版印卖”之先河,开启了我国书籍生产面向市场的新传统。售书者不从事书籍生产、书籍生产者不售书的现象, 随之逐渐宣告结束。

冯道《九经》的成功问世, 第一次完满解决了以印刷取代手抄所带来的重大问题, 成为雕版出版已经成熟的历史性标志,冯道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出版家代表。

宋代:拒绝垄断,向民间大胆开放

Refused to monopoly

将五代业已成熟的雕版出版不遗余力向全国推广, 是宋代的最大功绩。

两宋推广雕版出版, 重要经验有二。一是官府带头; 二是大胆向民间开放。此时,全国对印刷复制的态度, 已由原来的冷漠转变为热情支持。社会舆论对是否需要刻书,早已没有异议; 有争议的, 主要是如何把刻书办成公益事业, 或国子监是否应该售书等。

从五代到北宋, 国子监仍是全国刻书的主要阵地。北宋国子监奉诏刻书近七千卷, 几乎把重要的经传与史籍都刻了, 还刻了三部大书, 即《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当时,刻书业处于初创阶段, 官府刻书的条件远比民间优越。

▲《太平御览》

民间刻书, 北宋已有, 然而未成气候。到南宋, 民间刻书像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起来。


两宋刻书业集中在蜀、浙、闽三地。其中,福建建阳的刻书业, 到南宋才兴盛起来。蜀、浙两地刻书业之所以能最早发展起来, 一是因为两地都是我国印刷术的发源地, 拥有大批熟练刻工; 二是因两地造纸业都很发达。古代做出版, 必须兼有刻工多与造纸业发达这两个条件。

▲福建地区宋刻本《孙子弄经》

据《书林清话》中资料, 南宋民间士人刻书, 以廖莹中、岳珂为代表, 总数近五十家; 南宋书商刻书, 以临安陈氏、建安余氏为代表, 总数有二十多家。可见从北宋到南宋, 中国刻书业已经实现从官府为主, 到官民并举的重要转变。

在世界中世纪史上, 欧洲与阿拉伯文明古国都对出版业实行的垄断政策, 唯有中国坚持向民间开放, 可谓全世界一枝独秀。是一种胆量,一种气魄, 更是一种政治文明。

明清:精品的刻本中,鼎盛的出版业

The heyday of publishing

两宋数百年一直努力推广雕版出版, 在完善刻书制度与扩大出版物的品种、范围方面, 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尽管如此, 以刻本取代抄本的历史任务, 尚未最后完成。

明清两代, 进入雕版出版业全盛期。官府刻书取得很大发展, 而大众文化类出版物如异军突起, 出版业进入以民间为主体的崭新阶段。

明清两代的民间刻书业,遍布全国各地, 直至穷乡僻壤。全国出现许多著名出版中心, 和分布各地的次出版中心。全国民间刻书的能力与总量都超过官府, 新技术多为民间发明, 精品多为民间刻本。

明清刻书数量, 远远超过宋代。宋代刻书, 有人估计不超过一万种。缪咏禾根据《明代版刻综录》《中国古代善本书目》《地方志综录》、小说书目、戏曲书目等多种资料, 估计明代刻书的总数为三万五千种左右。

清代刻书数量迄今未有统计, 暂时可以将《清史稿·艺文志》的九千六百三十三种、武作成《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的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的五万四千八百八十种, 三者相加(三者并无重复) , 总数为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一种, 其中除小部分抄本与前代刻本外, 绝大部分是清刻。

与宋刻相比, 明清刻本的门类与品种更齐全, 选题创新更多。


处于鼎盛时期的明清刻书业, 在校书、刻印、发行诸方面, 都取得超越前代的巨大成就。在发行方面, 南京、湖州等地刊行的小说、戏曲, 风靡全国, 长期占领全国市场。为扩展市场, 除靠长途贩运, 有些书商还在外地设立分店。

明清在印刷技术方面的重要进步, 至少有二: 其一, 创造并应用印刷字体———宋体字; 其二, 发明并应用套印技术。随着技术不断进步, 明清刻本的卷面艺术比宋刻更丰富。再加版画的成熟, 明清刻本中的精品大都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品。书籍的审美价值比宋刻大为提高。

中国出版业出现这样大的变革, 究其原因与雕版印刷的推广有很大关系。


印刷取代手抄以后, 对出版成本造成的影响是: 印制的数量越多, 单位成本越低;印制的数量越少, 单位成本越高。从降低成本考虑, 印刷复制必须追求印制数量。书籍生产一旦追求数量, 就无法继续局限在自给自足范围之内, 不能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于是, 迫使书籍生产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 进而建立与书籍生产相联系的发行业。

器美 · 人和 · 天地宽

万奇匠村美器研究厝

打造美器,徜徉艺术理想

广邀各界有设计冲动的人才加入

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哦!

“万奇匠村”

地址/Addresss

福建省仙游县艺都路3111号


邮箱/Email

huamuran2016@163.com

“花木然”


地址/Addresss

福建省仙游县中国古典工艺博览城一号馆B09


电话/Contact Mobile

0594-7715611

“花木然”加盟三店


地址/Addresss

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坝下社区居委会蔡厝20号


电话/Contact Mobile

0594-2088909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

木器小件

点击“阅读原文”,同非遗传承人俞万奇一起,畅享的“花木然”式的生活理想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