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那早已消失的活字印刷,竟在一个古村落里千年流传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拾遗物语
韩国申遗“端午”后,现在又开始申遗“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与造纸、指南针、火药一起,一直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随着时间流逝,这项古老技艺早已不见踪迹,于是韩国人有了可乘之机。
而就在我们担心“活字印刷”会被韩国抢先申遗时,浙江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木活字印刷,还在一个古村落完整地活着!
千百年过去,这个古村落的人,依然在用活字印刷雕刻时光。


浙江瑞安市东源村,还传承着古木活字印刷,这是活字印刷源于中国的最好证明。
东源木活字:墨色生香八百年
浙江瑞安,有个叫东源的山村。
竹篱瓦舍,与外界的喧嚣相隔。
如果天气晴好,你会看见有人在院里伐木、刻字。
他们虽是普通村民,但一身儒雅,让人心生敬意。

村里最有名的人,叫王超辉。
61岁的他,是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第23代传人。
见到他时,他正用蘸墨的棕刷涂抹字模。
因为长年涂刷,字盘已变得黑漆发亮。
待字盘着墨充分后,取一张宣纸覆于其上。
再用棕刷轻轻扫动纸面,直到纸背显出墨迹。
宣纸揭起时,上面已印满繁体老宋字。
文字方方,墨香淡淡,极其古雅动人。
用手触摸文字,可以感觉到凹凸不平的纹路。
“这是文字的骨骼,也是文化的脉络。”王超辉说。

很多人知道活字印刷,但不了解木活字。
汉朝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张便取代了竹简。
但知识传播依然不便,因为抄写还是很费工。
于是,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
但雕版印刷有个大缺点:印一页书就要雕一次版。
一本大部头书,雕版就要花费几年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只需雕刻一副活字,就可以印刷任何书籍。

当时,活字是胶泥制成。
时间一久,字体就会模糊。
元代初期,王祯便对活字印刷进行了改良。
以木代泥,木活字印刷就此诞生。
与泥活字相比,木活字更简便,所以得以盛行。
元明时期留下的文本,大都采用木活字印刷。
清末,西洋机械化印刷进入中国。
木活字难以抵抗,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但没想到,其工艺竟在东源完整保留了下来。

【选材有讲究】
制字模,得选用一种叫“棠梨木”的木材。
棠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
雕刻虽然费工,但可百年不烂。

【刻字有刀法】
木活字印刷最难就是刻字。
秘诀八字:反手,先横,次直,后撇。
反手:用毛笔将字反写在字模上。要写好一手反字,起码得有五年工。
先横:先刻横笔。
次直:再刻竖笔。
后撇:再刻撇捺。
最后,再把空白边角挖去。
要刻出一手好字模,起码得有五年工。

【检字有口诀】
要印刷,首先得检字。
王超辉家有一套捡字秘诀:
“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即所有“君”字部首,及字形与“君”相近的字,放在字盘同一行;
把带“王”字部首的字放在第二行,依此类推。
不通检字诀,排版犹如大海捞针。

【排版有格式】
排版既要分型,又要承载祖法。
序、跋、志等文章,要按古籍格式排版。
天宽地稳,行格明晰,美观大气。

印刷过程是很原始的。
从研墨开始,然后“下刷”。
用棕刷一端蘸墨,均匀涂刷印板。
再取纸覆于其上,用另一棕刷轻轻扫动纸面,
直到凸起来的字体吃墨均匀,
揭起宣纸,一张古朴清秀的印刷品就诞生了。

谱师,木活字的最后守望者
为什么木活字只在东源存留下来了?
,百姓颠沛流离。
为了宗族传承,需要编印纲常联络的谱牒。
福建有个人叫王法懋,因兴趣所致帮人修家谱。
后来,帮人修家谱便成了王家祖传手艺。
清乾隆元年,王家掌门王应忠到瑞安游历,
发现东源“颇具宝地之相”,便率家人迁居于此。
王氏一族,从此就在东源做起了谱师。

翻开浙江各地族谱,会发现扉页上几乎都印有
——“平阳坑镇东源(东岱)村×××梓辑”。
梓辑,是东源谱师运用木活字编印族谱程序的总称。
修谱后,需要印刷成书。
当时木刻活字印刷盛行,王氏谱师便应势取之。
从而使木活字印刷术代代相传,应用至今。

浙南、闽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
颠沛流离、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
造就了浙南、闽北人强烈的宗族观念。
“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
,修谱也不曾中断。
宗谱印量较少,一般一次只印四五套,
所以从成本上考虑,木活字是最佳选择。
这正是东源木活字赖以传承的社会土壤。

,宗谱被视为“四旧”。
于是,修谱被严令禁之。
但背地里,依然有很多老人请王超辉修谱。
“到别人宗族祠堂修谱,都是关上门偷偷干。”
有一年冬天,他替一家宗族修谱时,
被当地公社领导知道了,派人来抓他。
他连滚带爬,最后躲进河里才逃过一劫。
木活字修谱,就这样“惊险”地活了下来。

东源村修谱的名声,不是靠广告打开的,
而是一代代王氏谱师靠手艺打开的。
宗族修谱,总喜欢找以前给他们修谱的师傅,或者他们的后代。
谁修的谱,就落谁的款识。
客人会按照落款,找上门来。
“有一次,别人拿着300年前的老谱找我新修,我一看,落款是我祖上的名字,感觉特别亲切。”王超辉说。
所以,王超辉极其爱惜羽毛,精益求精。
靠一技之长谋生的人,就是这般在乎名声的净度。
这就是根植于民间的,最平凡又最宝贵的匠人精神。

王超辉不喜欢讲自己的故事。
“谱师们都没有故事。”他说。
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时间的纯粹延续上。
那些谱中人,无一例外地都归化为起止有序的时间段,
褪去血色和情感后,温顺默然地进入家谱,最终成为一个名字和一段注释。
每天面对这样的无情,谱师们心甘情愿地舍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仿佛和时间达成协议,共守一个秘密,沉默与共。
如同浮士德向魔鬼交易青春,谱师们做的是一件以自己为代价的事情。

过去,谱师接受聘请后,就住进聘请家族祠堂。
挨家收集资料,再参照老谱,基本就差不多了。
可现在,资料收集成了最大的问题,
家族的人,都散落在世界各地打工、做生意。
“为了核实一个人的去向与经历,我们有时需要辗转打听数月甚至数年。”
这个时候就只能等待,但这就是家谱的实质。
在等待中,在家族的兴衰更替中,
一本家谱慢慢地自我丰厚充实起来。

进入新世纪,东源谱师迅速衰落。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大多没了修谱意识。
而他们往往又掌握着经济大权,
那种来自内心的溯源归宗的意识,以及因此的重视和大投入,再也没有了。
于是东源年轻的谱师们,
便耐不住寂寞和苦寒,
把活字和宣纸散落一地,
一个个外出闯荡去了。

最近十年,这个偏僻山村终究吹进了山外新风。
一些人买来了铅活字,还有人学会了电脑排版。
修谱之间的价格,从此变得极为悬殊:
电脑排版印刷8元/人,铅活字印刷10元/人,
而木活字费工费力,不能少于15元/人。
木活字修谱的生存空间由此变得更加逼仄。
于是,很多谱师选择了向铅活字和电脑妥协。
但王超辉执拗地坚持着木活字修谱:“宗谱是种古老的东西,必须要用古老的木活字去配才合适。”
修谱不能投机取巧。
“唯有沾染时间与信念的东西,方可敬畏祖先。”王超辉说。

王超辉躺在长椅上,微闭双眼。
那个年少的他,似乎突然挣脱记忆,
在院里的阳光下一闪而过,
他恍似静静地躺在历史的边上。
他倾尽一生心力,
想记录下一个个家、一群群人之间的神秘关系,
而最终,他却记下了这个时代不可抵挡的变迁,
也许还有,他们自身的渐渐消亡。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