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中国为什么要启动印股票时代?---因为印钞票时代已经玩过头了!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启动“印股票的时代”?原因很简单,“印钞票的时代”已经玩到头了。


作者:刘晓博



67日,当中国人一觉醒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股市变天了!

 

66日下午4点到午夜12点,短短8个小时里,证监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口气批准了6CDR公募基金,宣布了“富士康工业互联网”(第一只走绿色通道境内上市的“独角兽”)将于68日挂牌,并在接近午夜的时候,公布了9份文件。

 

9份文件是:

 

《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修改)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修改)

《中国证监会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3号——试点红筹企业公开发行存托凭证招股说明书内容与格式指引》

《试点红筹企业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上市申请文件》

《保荐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尽职调查工作实施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2号——创新试点红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特别规定(试行)》

 

其中前3份文件,以“证监会令”的形式发布:

 


6份文件,则以“证监会公告”的形式发布:

 


这绝对有点“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感觉,所以如果说“证监会一夜无眠”、“中国股市一夜变天”,都不夸张!

 

由于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很多读者又是金融小白,下面我解释一下其中的“奥妙”。

 

证监会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迎接科技、新经济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上市,或者境外上市科技企业通过CDR形式回归。

 

众所周知,腾讯、阿里、百度、京东、新浪、网易等科技企业,都在境外上市的。它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在深沪股市上市,主要是三大原因:

 

第一,相当一批企业上市的时候还在亏损,A股不允许亏损企业上市。

第二,中国第一代科技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国企都看不懂,只能拿境外或者社会化的风投,这些资金希望到境外上市,方便减持。说白了,卖的时候税比较少,赚的钱可以直接留在海外。

第三,相当一批科技企业的股权比较特殊,存在同股不同权的现象,A股也不允许这类企业上市。

 

当腾讯、阿里成为全球十大市值企业,全面超过工商银行、中国石油的市值之后,官方终于醒悟过来了:中国最有价值的企业,都跑到了境外上市,让上海、深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越来越远,也让A股缺乏热点和激情。

 

过去10多年来,,结束“印钞票的时代”,想通过直接融资来让中国经济获得持续的增长动能。但无奈的是,每次启动股市都铩羽而归,人为制造的政策牛市总是一地鸡毛,比如2015年的牛市。

 

虽然屡战屡败,但仍然屡败屡战,这就是证监会倔强的性格,大不了换个主席再来一次。

 

2018年,新的打法是:让科技创新类企业来激活A股,实现向“印股票时代”的切换。

 

已经在境外上市(比如阿里),或者希望在海外上市(比如小米)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的方式,回归A股。所谓CDR,操作起来就是——境外上市的企业,选定一家银行(或者券商,或者“中登公司”)为存托人,向它定向发行一批股票;存托人以这批股票为基础资产,在中国境内的A股市场发行对应的、可上市交易的凭证,这就是CDR

 

境外上市企业通过CDR方式回归,可以避免很多复杂的法律问题,操作起来简单易行。事实上,中国在美国上市的科技股,基本上都是以“美国存托凭证”方式上市的。

 

当然,如果尚未上市的“独角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科技企业),希望直接在A股上市,证监会也会提供绿色通道,郭台铭的“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就是一路绿灯过来的,从IPO申报到“过会”(通过证监会审批)只用了36天,被称为“光速”。

 

至于那6CDR公募基金,也基本上是“光速”推出的,上报证监会只有一周时间。这6只基金,又被称为“独角兽”基金,不仅可以优先获得海外上市科技企业在境内发行的CDR的配售,还可以获得境内上市“独角兽”A股的配售,总发行额度或将达到3000亿元。

 


说白了,上述的9个文件、6个基金,都是为迎接A股的“独角兽+CDR时代”配套的。

 

A股的“独角兽+CDR时代”,其实就是“换个姿势”重启“印股票的时代”。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启动“印股票的时代”?原因很简单,“印钞票的时代”已经玩到头了。

 

“印钞票时代”核心概念是:

通过货币超发,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让买房子的家庭体会到资产升值的快乐,让没有买房子的家庭陷入焦虑、加快行动。最终,推动城镇化快跑,通过同时吃“三份蛋糕”,保证了中国这个庞大经济体的快速增长。

 

哪“三份蛋糕”?城镇化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分蛋糕。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城镇化缓慢,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的现象。所谓计划生育,就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后期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经济不活跃,解决不了就业问题,,所以被迫“逆城市化”)又无法持续。

 

所以,中国城镇化存在“三份蛋糕”。当然,未来的这份是“透支”的。

 

“印钞票时代”走到极致,是房价畸高、企业杠杆率畸高。这时候,启动资本市场就成为必须。因为股票这个东西很神奇,可以让企业用大家的钱而不用还。所以,通过股票给企业“加杠杆”是不留痕迹的。

 

总之,面对中国全面虚高的资产价格,总要有一个突破口。股市就被选中了IPO注册制改革虽然推迟,但方向不变。其结果,就是大量企业上市,A股的估值趋势性走低。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刺激性的、热点性的因素,否则谁也不来玩。

 

于是,独角兽和境外上市科技企业被选中来给A股“冲喜”了!这就是“中国股市一夜变天”的背景和实质。

 

展望未来,A股估值趋势性走低是必然的,独角兽和境外上市企业的CDR,可以给这个趋势性走低做一个掩护,或者是释放礼花,产生一些赚钱效应。

 

当然,A股估值趋势性走低有利于经济的转型,有利于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只是相当一批“后知后觉”的投资者、机构会成为铺路石。

 

股市会跟楼市争夺资金吗?当然会!只要有赚钱效应,就会有资金如飞蛾扑火一般杀入,此前痛苦的记忆瞬间全部消失。

 

那么,楼市会因为A股估值趋势性走低,而出现趋势性下跌吗?我的看法是:不会。原因很简单,中国的钱太多,股市太伤人。

 

而且:未来A股散户的生存将更加困难,随着退市制度不断强化,股市的“刚性兑付”(轻易不退市)将被打破。投资股市资产归零的机会大增,如果你投资大城市的优质住宅,这种可能性基本上不存在。即便是地震倒了房子,你花钱买来的70年土地使用权还在,重建房子能花多少钱?

 

所以,楼市和股市永远不一样。但大金融时代到来,会打击人口流失城市的楼市,分散那里的资金。国家通过货币棚改刺激三四线城市楼市的玩法,将很快达到天花板。


最后说一下“股市变天”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我此前在专栏里讲过,中国股市进入了港、沪、深、京“火力全开”的时代。香港已经修改了上市规则,允许不同股权、亏损的科技企业上市。沪深股市也正在逐步修改规则,北京的新三板也在试图变得活跃起来。所以,四大城市都将在这一轮“股市新政”中获益。


最大的获益者,应该是北京。因为北京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中国一半的独角兽企业,“股市新政”批量制造的亿万富豪、千万富翁主要在北京。所以我有一个判断:未来北京将成为中国唯一的“超一流城市”,上海、深圳根本无法相比。


上交所将通过“股市新政”染指深交所对“科技类企业上市”的垄断地位,虽然昨天证监会辟谣,说没有研究推进“上交所设新交易板块”计划,但至少一半独角兽、CDR将在上交所上市。而在几年前,上交所是公开宣布过,将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块”。目前引而不发,估计是不想给市场传递“大扩容”的信号。历史上,上交所酝酿的“国际板”,就曾成为股市的大利空。


港交所事实上也在跟深交所的“中小板”、“创业板”争夺上市资源,而且香港还刚刚拿到了国家给予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头衔,这个头衔深圳尚未获得。而香港获得的PCT国际发明专利量,连深圳的10分之一都没有。


在北上港深这个顶级圈子的游戏中,深圳历来是最弱势的那个。所以,深圳只能通过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毕竟,深圳手握“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大板块,市场结构层次最为分明。至于深圳顶级科技企业的数量,也位居全国第一。


至于北上港深之外的城市,由于没有交易所,只能通过独角兽企业上市来分一杯羹了。


总之,这是一场北、上、港、深分肉吃,杭州喝汤,其他城市当吃瓜群众的新游戏。


- END -


之前,有很多人说中国的房价违背了经济学常识,如果仔细看完下面的文章,你会发现自己受骗了。

其实,并不是房价违背了常识,而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现在的常识是什么?

房价上涨的锅应该谁来背?

作者:马继鹏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给多,价格跌,供给少,价格涨。现在房价大涨亦遵循这样的规律。

如果把房子理解成一般的商品,这种商品能生产多少主要是由土地和设计决定的,供地多了,就能盖更多的房子,设计时楼层更高,也能有更多的房子。

以上两个因素主要由谁决定?土地供给是由地方政府控制的,房子的设计是由房地产商负责的,但最后还是需要地方政府审批。

所以,已经很明白了,整个房地产市场,最后的主导者是地方政府,政府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房产商和购房者只是参与方而已。

01

最近多个城市房价暴涨,有些人觉得是开发商捂盘惜售,造成“万人抢房”的局面,不排除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是土地供给太少。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还在依赖土地财政,为什么要减少土地供应呢?不应该是多卖土地多增加财政收入吗?

一般来讲,应该是这样,但现在地方政府也知道“捂盘惜售”的道理,凭什么开发商竞拍完土地放几年可以坐地涨价,而政府不行呢?

下面的图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地方政府这几年土地供应量减少了,但土地收入依然在增加,这说明啥?土地单价高了很多。

以上是近10年中国房地产企业土地开发情况。一共包含三项指标,分别是房地产企业待开发土地面积,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和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费用。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房地产企业待开发土地面积指的是经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土地面积。

单独分析这个数据,可以发现,2008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开发商建房热情不高,这个数据在近10年都是最高的,达到48161.07万平方米。

后来,随着2009年房地产市场复苏,待开发土地面积开始下降,但随着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的上升,待开发面积也相应的增加了。

再来单独看看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

从上图可以看出,购置土地面积最高点出现在2011年,当时是44327.44万平方米,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3年开始,下降幅度较大。

到2015年和2016年,房地产企业购置土地面积只有最高峰时期的50%,2016年只有22025.25万平方米。

所以,如果要论2016年中国房价大涨的原因,除了货币供应量增加,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土地供应已经告急,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已经无米下锅。

2017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上升到2550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5.8%,但是和2013年之前相比,还是处于低位。

与以上两个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费用近10年一直在增长,2007年为4873.25亿元,2016年已经上涨到18778.68亿元,整整翻了3.85倍。

地价涨了,房价肯定要涨。关于这个说法,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房子比作面包,土地就是面粉,面粉都涨价了,面包不涨价说不过去。

不过,也有人质疑,房地产商在中国一定就不能亏本吗?从现实来说,基本上就是这样,如果面粉价格高于面包价格,地产商要不涨房价,要不先放着不开发,或者把房子建好了捂盘惜售。

现在,政府为了防止房价大涨,用“限价”的方式降房价,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万人抢房,摇号买房,购房成为少数人的权利。

从表面上看,“摇号买房”是因为新房二手房价格倒挂,买到就是赚到,本质上其实是土地供应量减少导致房子的有效供给减少,而多地的“人才战略”却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02

早些年,确实是因为土地财政的本质,导致了地方政府依靠卖地获取利润,这一方面拉动地方投资或者说 GDP 增长,另一方面依靠地产商来打造公共市政配套。

这些年,地方政府都在落实“房主不炒”的房地产调控总要求,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甚至很多四线城市都出台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本以为,地方政府要主动革自己的命,主动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棋谱是这样的:减少土地供应-通过各种手段去库存(棚户区改造、人才计划等)-房价上涨-以更高的价格卖地。

这局棋的结果就是上图显示的那样,供地减少了但是土地购置费直线上升。

土地少了,开放商为了赚钱,要不涨价,要不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盖更多的房子,所以出现了以下奇怪的现象。

这是近10年商品住宅房屋竣工面积,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面积从2011年大幅下降的这几年,房屋竣工面积却在一路上涨。

所以,现在很多城市楼盘房子越盖越高,密度越来越大,只有这样,才能在土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盖越来越多的房子。

这样看来,说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市场最大的受益者一点也不过分,以前靠多卖地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理解,现在卖的地少了,收入却翻了好几倍,房价不涨都难。

政府为什么对土地财政如此上瘾,而且近几年把这个制度运用的如此炉火纯青?主要还是跟地方政府债务恶化有关。

按照经济学原理,去库存的最好手段就是降价大甩卖,很多商品都是这么做的,但房子在中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

去库存,如果低价抛售的话,就会引发通缩螺旋,导致资产价格崩盘,进而引起企业利润减少,导致员工工资下降,从而抑制消费,引起了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利润进一步减少。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过几年就会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可以造成一种“财富增加”的假象,消费者才愿意消费。

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会更容易理解,国家为什么不敢捅破房地产泡沫。

假如你是一个社区便利店的老板,批发了很多酱油在小区里面卖,如果酱油全国统一降价,对于小区的居民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于你来说,就会亏钱。

亏钱了,便利店就会倒闭。如果你的便利店倒闭了,你赊账的上游经销商的应收款就收不上来,经销商也会亏钱,经销商就会破产,就没钱给还给生产酱油的厂家,厂家的应收账款要不回来,也会破产,它们从银行贷款的钱,就无法偿还。

再往下面联想,银行收不回贷款,那么银行也会亏损,也会倒闭。商业银行倒闭了,最后一道防线就是央行以及广大储户。

如果再恶化,整个社会就会出现信用崩溃,进而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通缩螺旋,这个螺旋能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债务杠杆过高。

现在,中国居民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很大一个原因是房价上涨,贷款买房成为常态,所以,一旦房价暴跌,发生债务违约,后果不堪设想。

试想,如果你开便利店,进货的时候没赊账,用的都是自己的现金储蓄,商品价格下跌,便利店亏钱了,倒闭了,经销商会受到波及吗?后面的连锁反应也不会发生。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