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中国什么时候有了纸质书? | 聚珍文化课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1
中国什么时候有了纸书?


中国人懂得用纸张来制作书籍,大约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二百年中。公元2世纪应劭写的《风俗通义》,记载东汉首帝汉光武帝刘秀享国之后,把首都从长安迁往洛阳。在迁都过程中,搬运书籍的车,据说是“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这里的素书,指的是帛书;简指的是竹木简书;纸呢,当然就是用纸书写的书了。东汉初年从长安搬运的书籍中就已经有了纸质的了,其用纸来制作书籍最晚在西汉末年已经出现了。与应劭同时代还有个叫刘珍的,在他写的《东观汉纪·贾逵传》中也说,汉章帝刘炟曾经在公元76年命博士贾逵(29-101年)给学生讲授《春秋左氏传》。为了使贾逵所用的教本有所参照,特赐给他“简、纸经传各一通”。说明东汉初期,的确有了纸质的书。晋人袁宏所写《后汉纪·和帝纪》中说邓贵妃于公元102年即皇后位,下令禁止万国进贡珍丽之物,只要求“岁时但贡纸、墨而已”。可见当时纸贵珍丽,难以多得。

反映三国时代的影视剧《军师联盟》中以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场景


2
为什么说在蔡伦之前就有了纸质书?


通常的说法是东汉蔡伦(?-121年)发明了造纸术。那么为什么说在蔡伦之前就有了纸质书呢?大量出土实物证明,早在蔡伦之前中国已出现了纸。现代人关于纸的概念,是指将植物纤维捣碎,做成纸浆而后抄造的纸。用造纸技术的专门术语说,就是经过帚化过的纤维植物,才能造纸。1957年,西安霸桥砖瓦厂工地出土了西汉武帝时(前140-前87年)的文物,其中有古纸的碎片。这些古纸碎片迭经中外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化验,发现它经过了帚化,证明是麻类纤维所造的纸。1933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罗布泊也发现过古纸,质地粗糙,纸面还有尚未捣碎的麻筋儿,但也是经过帚化的麻纸。经与同墓出土的其他文物相印证,其年代大约是西汉宣帝黄龙元年,即公元前49年前后的遗物。1978年又发现了这个时期的麻类古纸。1942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河附近发现了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即89-105年之间的纸,上面还写有文字。1973年,在甘肃旱滩坡工地又发现了东汉时期的古纸,上面写有隶体字。所有这些古纸的发现,都说明早在蔡伦以前中国已经有了纸,所以我们上面才敢说,早在西汉末年和东汉初年,中国人已经懂得用纸来制作书籍了。


甘肃居延金关汉代亭燧故址出土的金关纸,据考古断代,应制作于西汉时期


3
为什么说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世界历史上很多技术的发明,在其前都有个不太经意、不太完善的演进过程。待到有人总结前人经验,择优汰劣,去粗取精,刻意加以制造,则这个人往往就被说成是发明者。造纸术的发明也是如此。《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认识到,“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表明蔡伦是看到了书籍制作材料“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弊端,“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来造纸。关键就在这针对弊端而“造意”二字上,说明他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改进、有创新地进行技术生产实践活动,并且获得了成功,成为书籍制作材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里程碑。所以虽在他以前已经出现了纸,但造纸术的发明人还都认同是蔡伦。

蔡伦造纸

蔡伦之所以如此,除了他的天赋外,还有职责所系。《东观汉纪》说:“蔡伦典尚方,用树皮造纸,名谷纸;故渔网为纸,名网纸;......麻,名麻纸也。”“典尚方”是什么意思?“典尚方”就是他当了尚方令。,专门负责宫中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的筹办和制造。当时的诏奏公文仍用竹木简或缣帛,一个笨重,一个贵重,实在不便,所以刻意改进造纸技术,拓展造纸原料,使纸从宫中行用天下。

模拟古人造纸场景

现代的“古法造纸”

古纸晾干架


4
什么时候纸取代了简帛?


什么事情都有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我们在前边说过了,西汉后期大概已经懂得用纸书写了,否则刘秀迁都洛阳时就不会有“载素、简、纸经凡二千辆”的说法了。古人虽有将缣帛称为纸的习惯,蔡伦就说“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但帛书历来又称素书,刘秀迁都时所运典籍即将素书、简书、纸书分开来说,这个纸就不应该再指的是缣帛了。

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

可是纸的发展非常缓慢,直到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拓展了造纸原料之后,纸书才逐渐多了起来,但仍未取得主流地位。《北堂书钞》卷一百零四引崔瑗致葛元甫的信,说送给他的《许子》十卷,“贫不及素,但以纸耳”。崔瑗(77-142年),字子玉,东汉书法家,比贾逵大概小一辈,即公元一二世纪的人物。他送给葛元甫书,还抱歉家贫用不起缣帛,只好采用纸写了。可见那时用纸来作为书籍制作材料尚不为正宗。三国时曹丕曾用缣帛书写他自己的《典论》和诗赋送给东吴的孙权;而送给臣僚张昭的便用纸抄了。一方面说明纸还没有取得正宗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纸张确实比缣帛要便宜得多。《初学记》卷十一引《桓玄伪事》说东晋末年桓玄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表明公元5世纪的初年,才由政府下令以纸代简。从此,纸张变成了书籍的主要制作材料。

作者李致忠,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文章源于微信公众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原文标题为《小知识│中国什么时候有了纸质书?》。十分感谢授权分享!


聚珍文化课

点 击 可 读


皇帝画家金楼子 | 聚珍文化课

惊艳了时光的活字印刷术 | 聚珍文化课

四大发明中的谎言——司南真的存在吗?



推荐阅读

《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作者:苏精


  • 中华书局2018年5月出版,定价78元。

  •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被渐次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从传统转向近代,图书印刷方式的革命是个拐点。

  •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十余年间,各教会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尝试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并最终试验成功的过程,也即支撑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引发新知爆炸、推动文化转型的物质基础及其发展史。

  • 通过全书十二章内容,对七个传教士建立经营的中文图书印刷机构和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建立发展的精细研究,作者勾勒一副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至发展成熟的完整而清晰的全景图。这是一部描绘文化转型细节的历史长卷,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西式出版印刷从落地到成熟的精细之作,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作。

  • 图书详情还可参阅:《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丨上书坊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马上购读《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


(编辑:向晴)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传统思想现代化 古典内容时尚化 古代趣味雅致化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