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印刷价格联盟

张振方和他修谱的故事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 - -
楼主

张振方和他修谱的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流传久远,分布广阔。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姓氏文化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家族”与“宗亲”的含义,越来越重视“三修”。所谓“三修”,包括了修家谱、修祖坟和修宗祠。

其中修家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延续血脉亲情的重要载体,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以特殊的形式记载本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有着重要价值及意义,起到辨亲疏、传文化、教子孙、纳典范的作用,甚至起到斥腐败的警世作用。


木版活字印刷从明代开始在江西盛行,抚州地区突出,而位于昌抚州

交界处的进贤白圩乡,较好地保存了完整的木版活字印刷技艺,如今,木版活字印谱作为传统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住江西省进贤县白圩乡致岭村委会张家村的张振方,是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江西省最后一名谱师。

张振方,男,改革开放那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文化。雕刻印谱世家出身,从读小学起,就一边读书,一边接受爷爷教认反字,写仿宋体字,练基本功。读初中时,开始学习雕版刻字,1990年前后,兄弟四人随爷爷到福建建宁为王姓修谱,这期间学会了从刻字到拣字到拼字、排版到印刷一整套工序,后一直从事木雕活字印谱工作,擅长运用传统技艺刻字、刻图像、排版、印刷、装订。

他刻的雕花木板、在一块八十见方黑漆如古的木板上,雕满人物、走兽、吉祥图案等;人物面貌刻画栩栩如生、走兽跃动有力,吉祥图案又刻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

20多年来,他辗转在江西福建两省修谱近200套。代表作品有:《曹氏族谱》《罗氏族谱》《刘氏族谱》《李氏族谱》《胡氏族谱》等。其中,曹氏族谱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国内四大著名图书馆收藏。

张振方在家族修谱算是第四代。其中:

第一代:张连生,男,1886-1964

第二代:张定胜,男,1925-1999

第三代:张会友,男,1946-

第四代:张振方,男,1977-

第五代:张星宇,男,2001.10-

曾获荣誉有南昌市首届“洪城工匠”、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

现家中存有祖父留下的雕版、龙凤匾,加上祖父留下的活字字模,共有十多万字,图像木雕几十块。

在他的木质老房子里,几个房间码满160多个木板字盘,这都是印谱用的字模,每套木雕字模单字在3000左右,每个字模少则十几个,多则一二百,字模总数在5万左右。

 


一部完整的家谱具有以下体例:谱名、祖先像赞、目录、修谱名目、谱序、凡例、恩荣录、谱论、姓氏源流、字辈排行、家法、世系、传记、风俗礼仪、祠堂、坟茔、族产、契约、艺文、领谱字号等。

在姓氏修谱委员会完成了普查工作,确定家谱格式,汇总文字和图片资料之后,就进入了印制家谱的实质性工作了。

以张振方为代表的白圩乡传统工艺木雕活字印刷的字模采用明代的官方字体老宋体,用它印在宣纸上,显得美观大气古朴。

其方法是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印刷。

木雕活字印刷,整个工艺流程有15道工序,158个字的捡字口诀,口诀有平有仄,朗朗上口,是活字印刷术流传有序的证明。

主要工序大致为:

刻字:张振方预备了四、五万字模,但有的家谱上的字,康熙字典里可能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造字再刻。比如,有的姓氏为了区分兄弟,在一个字旁边随便加个不存在的偏旁部首。也有的字模损坏了,不能再用,也要现刻。总之,没有的就要现刻。同一个字需要准备五到六套,常用的还不止。

捡字:是从字模里分捡出要用的字模来。分斗格字和外盘字两块。斗格字有128个,是修谱常用的字,如数目字、年月日、天干地支、年号及谱上常见字等。外盘字指斗格字以外的所有字。

组合:即是将分捡出的字模组合成有意义的文章,也即将分捡的字模按家谱的文字顺序排列组合成文章。

排版:即是将排列好的字模按家谱的格式排好版,其中有空格,有大小字等,都要关注到。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常用字模因为有磨损,所以会低点,造成高低不平,这就要求排版工将其压平;四周固定好后,再挤紧。

刷墨:刷墨用的是棕刷。最早刷的墨是墨条,虽费功夫,但是印刷质量好。由于用量大,改用质量较好的庐山墨汁或一得阁墨汁。用墨条和墨汁,都需要调墨功夫。调墨不合适,太浓了会刷不开,太淡了,印出的产品会糊了。另外,刷墨要注意力气不能太重,墨量也要均匀,这手艺都是熟能生巧的事,时间造就人才。

铺纸:刷完墨后,将要印的纸一张接一张的铺在刷完墨的字模上铺开,平压,掀开即是印好的版面了。

分谱:就是将每个印好的纸版,有几份就分成几份。

折谱:将分成份的印好的版在中分线对折,捋平。

齐线:将折好的谱一张纸一张纸沿着记号线折叠起来。

装订:第一是初装,将齐好线的谱纸固定好;第二是切纸,谱纸固定好后,将不平的地方用裁纸刀裁平;第三是打眼,用钻子或其他工具按尺寸比例打好洞眼;第四是封线,用针将棉麻线在洞眼里穿过,然后勒紧,打结;最后是贴标,在封好线的书上封面贴上类似书名的标签,装订工作告结束。


木版活字印谱很难。难就难在:

工作苦。从事木雕活字印谱是一项很清苦的工作。一是流动性强,四处奔波,居无定所。工作性质决定他们哪里有需要团队就必须奔赴哪里,一本谱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意味着这半年都离开家乡,远离妻子儿女。二是工作环境差。由于修谱、续谱是整个宗族的事,业务又大多集中在岁尾年末,节日的客来人往,放在家庭多有不便,工作地点只好将就设在条件简陋的祠堂或寂静无碍的寺庙。三是工作脏累,又不挣钱,都不愿学,致使后继乏人,行业队伍日渐萎缩。

刻字难。

因为印刷出来的是正字,所以雕刻的时候,字就是反的。这就要从业人员先过认反字的关。其次,写好看的正字或许不难,然而写反字,刻反字,这绝非一件易事。由于刀口异常锋利,所以受伤也是在所难免。

难在笔画。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是平时在纸上书写的状况。笔画要黏连,横竖之间不能断裂,断裂了,印刷出来的效果就不对了。笔画多的就更麻烦,只要一处出错,就前功尽弃。当然力度也很讲究。

难在坚持。刻字要学习两三年,不是一日之功。

难做市场。一是市场不大,一年里,难得有几个姓要修谱。不像日用品等那样,天天要消费;二是价格稍贵,电脑的普及与扩张,它的速度、规整、成本低等对传统手工艺冲击很大,在周边市县纷纷以电脑制作取代传统手艺,电脑版谱的出现,人工费可以省很多,成本降了,当然就有价格优势。

改版难。修谱有欧阳修、苏轼两个版本格式。欧式版本,一个版面五代同堂,翻一页看五代,而苏式是兄弟见面,即一个村庄同一辈分的人按排行排列在一起。要是有要求将苏式改成欧式谱,那工作量就大了去了。

顾客挑剔。以前,一个姓要修谱,进场会打爆竹迎接,出场好酒好肉招待,临走还包红包奖励,大家都恋恋不舍,这是敬畏文化的表现。可是现在,特别是2000年后,世风日下,一版谱,双方校对三四遍,还有本姓理事最后定稿,可是,一旦发现校对出错,对手艺人轻者会扣钱,重者要求重印,如果是这样,这一单几乎就白做了。

文化品味俗。其实现在各姓氏修谱并不缺钱,但依然议价,把钱用到其他地方,比如唱戏,你王姓唱戏三个晚上,我周姓就唱五个晚上,攀比心理严重;比如接谱,你王姓80辆宝马接谱,我周姓请100辆劳斯莱斯接谱,总之,要超越,这都是炫耀心理作怪。至于印谱用不用宣纸,都无所谓了。


做木版活字印谱如此难,那为啥还在坚持呢?

张振方说,家谱承载着一个姓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我的坚持,在于,首先,一些小姓修谱会选择活字印刷,还是有一定市场。其次,由于年年在做,又没学其他手艺,转行不太可能。再次,老婆、弟弟和弟媳,加上自己有四个人,接了一单可以周转开,不用再请外人做,节省人工费,赚多赚少,自己家人不会说。最后,是情怀。我入选非遗传承人,有这个责任和担当,把它发扬光大,认真做好传、帮、带,毫无保留的把这种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话语朴素,真挚感人。

如今,已近不惑的张振方已是木雕活字印谱行业的翘楚,名扬四邻,还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木雕活字印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凭着对传统手艺坚守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开办木雕活字印谱制作技艺传习所,发动本村及其周边村民在农闲时学习印谱技艺,真真了不起。


活字印刷修的谱,和一般纸几十年寿命相比,宣纸、毛边纸强多了,而且印好后,收墨好,印刷效果非常不错,再则纯手工装订,也显得古朴大气。且用电脑打印的家谱,老谱一旦遗失,新谱字迹模糊,很多历史记载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所以,保存木版印谱,有着她非同寻常的意义。

国粹之美,美在其形,洒脱飘逸或典雅庄重;国粹之美,美在其神,气韵生动,意境幽远;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开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举报 | 1楼 回复

友情链接